第576章 紧急采购(1/2)
当初,印度没有采购更多的“阵风”,与法国无法提供跟aim-120d类似的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有很大的关系。
空战进入超视距时代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谁都无法改变的大趋势。
可以说,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早就成为了先进战斗机的标配武器,更是成为了衡量战斗机性能的关键指标。
在很多时候,一种先进导弹甚至比一种先进战斗机更重要。
此外,随着雷达性能的提升,特别是,即主动相控阵雷达成为主流,战斗机对目标的探测、发现与跟踪距离越来越远,能够做到在更远的距离上开火,对导弹的射程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如此,各主要国家都在研制射程更远的空对空导弹。
比较典型的,其实就是aim-120d。
在最初的时候,因为采用的是普通火箭发动机,ai的射程并不远,其在后半球的攻击距离甚至不到40千米,迎头攻击距离也就60千米左右,只是比上一代的“麻雀”导弹稍微好一点。
当然,在研制ai的时候,美军关注的并不是射程,而是命中率。
也正是如此,ai把更多的重量分配给了制导系统,因此留给火箭发动机的就不够了。
到ai,开始采用双推力火箭发动机。
再到aim-120d,通过缩小弹翼,降低了飞行阻力,进一步提高速度,间接达到了提高射程的目的。
当然,最初这么设计,其实是为了让f-22a多带两枚导弹。
此外,缩小弹翼之后,aim-120d的机动性明显有所降低,只是中程空对空导弹并不需要太高的机动性。
经过这一系列的发展,ai提高了50。
只是,也就这个水平了。
要继续提高,就得采用更好的发动机,而比双推力火箭发动机更好的,也就只有冲压发动机了。
欧洲的“流星”导弹就率先采用了冲压发动机。
得益于此,“流星”获得了120千米的动力射程,以及理论上能够达到180千米的最大射程。
要知道,这几乎是ai的两倍!
那么,美国人为什么没有采用冲压发动机?
技术不够吗?
显然不是。
在欧洲研制“流星”的时候,冲压发动机的技术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气动布局上存在太多的限制。
别的不说,只是进气道就会严重的限制导弹的机动性能。
因此在欧洲研制“流星”的时候,美国选择了双推力火箭发动机,先把aim-120的射程提高一截。
只是,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在气动布局设计上取得的突破,比如嵌入式进气道,冲压发动机的很多性能缺陷都已得到解决,因此在几乎所有的新一代中程空对空导弹,都采用了冲压发动机。
其实,这是提高射程的唯一技术途径。
当然,这些导弹大部分都在研制之中,离服役还有好几年。
不是说导弹的射程不重要,而是那些能够研制生产中程空对空导弹的国家,暂时都没有这方面的需求。
为什么?
已经有好几十年没有爆发过大规模战争了,更别说空中战争,因此各国都认为已有的导弹足够使用。
既然没有需求,为什么还要花钱去研制与采购?
即便要研制,也以技术储备为主。
当然,在这方面,华夏做得非常突出。
伴随j-20,华夏至少有2种远程空对空导弹处在研制阶段,最先面世的其实就是-12的增程型。
其实,这种导弹只是采用了-12的基础外形设计,在内部完全变了样。
最大的变化,就是用冲压发动机替换了双推力火箭发动机,把导弹的射程一举提高到了150千米以上。
另外一种是射程超过300千米,甚至达到400千米的超远程空对空导弹。
只是,这种导弹实在是太大,无法塞进j-20的弹舱,因此华夏空军不是很热心,研制进度也非常缓慢。
可见,提高射程是空对空导弹的大趋势。
法国人到好,不但没有想过要让导弹射得更远,反到为了节约,把中程导弹与格斗导弹搞到了一起。
其实,这也是“阵风”的销量一直不大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在理论上,“阵风”完全能够使用“流星”这类的远射程导弹,但是高傲的法国人就是不肯低头。
在大趋势上,空对空导弹,要么射得足够远,要么就足够的灵活。
后者,自然体现在格斗导弹上。
新一代格斗导弹都具有极高的机动性,以及几乎全方位的射界。
只是,在现代空战中,特别是在四代机的空战中,几乎没有格斗导弹的位置。
等到j-20、f-22a与f-35a这些五代机担当主流之后,也许空战会发生变化,让格斗导弹获得新生。
可见,印度的弹药储备一点都不乐观。
才打了两天,空对空弹药就用掉了接近5,而且中程空对空导弹的消耗量更多,几乎达到了库存的一成。
要知道,这才两天。
现在,又有几座弹药库被炸毁,印度空军还能坚持多久?
还有,印度空军肯定不可能把全部的兵力用在西面,必须留下足够多的兵力提防北面的华夏。
当然,也就得留下一些库存导弹。
要是把库存用光了,华夏参战的时候,让战斗机赤手上阵?
其实,印度当局非常清楚军队的情况,也在想办法。
战争爆发的当天,印度驻美国大使就去了白宫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