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破冰谈判(1/2)
何承矩是和契丹打过多年交道的边将。他担任过雄州知州、制置河北沿边屯田使,河北前线的水长城就有他的提议和主持之功。赵恒嗣位之初,他正在雄州任上,受命向契丹报哀,以图谋和,可惜没有结果。现在由他来“郊迎”使团可谓是适当人选了。虽然没有十里郊亭,契丹使团也早已进入城中,何承矩还是一本正经地举行了所谓的郊迎仪式,其实就是在城中为韩杞和他的随从们摆酒接风。
第二天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早膳用过之后不久,韩杞就等来了接伴使赵安仁。宋对外国使节有成套的接待程序。从一入境就有接伴使陪送到京师,住下之后又有馆伴使相陪,走的时候还有送伴使送到边界。这既是为了周到接待,也是为了管束监视。这一次边界在澶州、皇帝也在澶州,所以接伴馆伴合二为一,都是赵安仁。其实所有的实质谈判都是在使者和馆伴使之间进行的,使者面见皇帝和宰执时就剩下走个仪式。
赵安仁见到韩杞的第一眼就觉得他除了穿着契丹服装看起来并不像契丹人。只见他三十多岁的年纪,乌黑油亮的发丝像汉人一样在头顶束成髻,带一顶青缎双翅幞头。高大挺拔,五官俊朗,胡子刮得干干净净,仪态雍容儒雅。心想契丹知道来大宋办外交所以特重仪表呢。
韩杞是在契丹的南京也就是宋人口中的幽州出生长大的汉人,他的韩姓与冀州玉田韩德让家族没有关系,然他却是韩德让所宠信的汉臣。如果不是这位大丞相,他不可能坐到左飞龙使的位置。这个职位掌管御厩马匹,在注重骑射的契丹属于亲贵重臣。当然也不可能得到出使宋朝的美差。宋人视出使契丹为畏途而契丹人则相反,使宋是油水丰厚又安全无虞的打破头抢的差事。启用汉人担任外交正使,和提拔汉人担任高级武职等等一样,是韩德让用人政策的标志。在他看来,契丹的国名并不意味着这是契丹单一民族的国家,契丹是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所有民族的政权。韩杞虽然不是进士出身,但也饱读诗书,知古通今,因此才被丞相选上。他清楚记得陛辞时两宫和丞相所做的交待。太后定下基调说道:
“这次出使是你的第一次,也是契丹的第一次。你不要辜负了朝廷的希望。大军深入,危机重重,这次谈判就是要争取让敌军不战而降。”
皇帝接着说道:
“你的任务很简单也很不容易,就是提出契丹的退兵条件,既不能妥协又不能让谈判破裂。”
丞相想得更加细致,补充道:
“太后和皇上说的都很重要,你必须遵照执行。还有一个问题,宋人重面子甚于里子,你要斟酌轻重,该伸则伸,当曲则曲,如何拿捏分寸,就靠你自己了。”
二人寒暄一番便在使臣居室旁边的客厅里隔着一张宽大的桌案面对面落座,下人们奉上香茶,赵安仁边啜茶边进入了正题。
“韩正使,契丹无端侵略大宋,上违天意,下逆人心,现在军队深入大宋千里,烧杀抢掠如同强盗。本来宋军为了保家卫国应该战斗到底,直到把侵略者赶出去,可是天朝皇上为了百姓少受战争荼毒,情愿屈己谈和。希望契丹早日退兵,免得更多将士生命丧于异乡。”
韩杞看着对面这个将近五十岁的黄脸瘦子,他昨天一得知自己的谈判对手是赵安仁,就命随从们查了准备的资料,知道这是一个出身名门,父子两代进士的才子,早就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这时应道:
“赵学士身为进士出身的翰林学士,定是知古通今。应该知道,契丹立国早于赵宋五十年,本与宋国无恩无怨。赵光义攻打北汉,北汉是契丹的属国,契丹理当救援,为此战死了很多将士,仍然未能保全刘氏。这事是宋国欺辱契丹在先。北汉灭国之后,契丹并没有因此和宋国为仇,反而希图睦邻相处。是赵光义倾军北犯,一次失败又发动第二次,契丹发兵南讨只是报仇雪恨,为两国恩怨做一了结而已。学士怎么不顾事实反污契丹无端侵略呢?我主圣上也想息战安民,所以直捣开封之前止步黄河,发起和谈。”
赵安仁很生气,这就是强盗逻辑。可是这种争端的谁是谁非从来就是鸡同鸭讲各说各话,要想敌对双方达成一致除非等到黄河水清,日出西山,完全是浪费时间。学问再大嘴皮功夫再好,即使在言辞上占了上风,也于事实丝毫无补。战争的是非不是辩出来的而是实力较量出来的。这个较量不只是军事上的刀兵相对,还有外交上的策略计谋。他是个明白人,截断这个无谓的话头,说道:
“这就叫各说各话了。咱们坐下来不是为了无休止地争辩是非,而是为了解决眼下的问题,既然两国皇帝都有为苍生黎庶化干戈为玉帛之意,就请韩使回去转达我皇圣意,望契丹早日撤兵。”
韩杞呵呵一笑道:“撤兵容易,但挑起战争的是宋,不能不补偿契丹战争的损失。”
赵安仁的火气窜上心头。但这话在预料之中,敌人使者根本不可能同意无条件撤兵。如何了结战争,谁占有军事优势谁说了算。现在优势到底在不在契丹一方很难说,双方都在虚张声势,相互恐吓,可就是在这种虚假不实的混沌状态中看似契丹占了优势。宋朝廷中很多人不信这个邪,比如寇准,就要决一死战,看看契丹是真老虎还是假老虎。可是皇上不敢,其他很多人也不敢,这一派在朝廷占了上风,所以契丹现在神气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