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2章 胜者不胜,败者不败(3/3)
胜,楚国获胜的次数并不多,只有邲之战、北林之战而已,但是如果说这其中重要并且影响较大的战役,那就是斐潜和诸葛亮所说的这三场。尤其是鄢陵之战。
虽然说这场战争最终以晋国以微弱优势取胜告终,但是战争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后果随之而来,这也成了这两个霸主国转向衰落的一个标志点。战争的胜负其实早有征兆,对两国实力的损耗也有着多方面的、比较明显的原因。
斐潜点了点头,说道:『孔明果然明慧,知某心意。以史鉴今,方知轻重。昔晋楚之争,有国争,亦有士争……』
春秋战国时期,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就是各国之间,尤其是在晋国和楚国内部,旧贵族和新的士大夫之间,有许多的矛盾,各自有各自的算盘,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也是导致晋国和楚国相互争霸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内因。
『外胜,而内败,终败也。内胜,而外败,亦败也。而内外皆胜,又何其难也……』斐潜说道,『故战之胜者,不为胜,战之败者,不为败也……』
诸葛亮沉默着,并没有立刻说一些什么,但是依旧看着斐潜。
『鄢陵一战之时……』斐潜吸了一口气,然后想到了后世一些的类似的事件,不由得有些喟叹之感,『楚国内部不睦久矣,将相攻伐,王士难衡,纷争不断,楚王束手无措,不得不寻利于外……』
将国内矛盾转嫁他国,这并不是后世国家才懂得的做法,至少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楚王就懂得玩这一手了。只不过这样做,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
诸葛亮不傻,他早就察觉斐潜不愿意出兵荆州,但是他之前还想争取一下,表面上因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多少也会有些感情,但是实际上,诸葛亮知道,他其实在心中,有一个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使得他不愿意看到好不容易和平了几年的荆州,再一次像是他的故乡一样,陷入战火之中。
诸葛亮有些难过的闭上了眼。
斐潜看着诸葛亮,也有些感慨。如果说一个人的成就就是一桶水的话,那么这个人本身的才能是其中一块板子,或许决定了其下限,但是一个人的眼光也同样是另外一块板,决定了这个人的上限……
诸葛亮的才能,无须质疑。
有人说诸葛亮是罗老先生捧的,他的才能被高估了,实际从历史上来看,其实或许是低估了。诸葛亮的形象或许有些被罗老先生败坏了,沦落到一个嘴皮子利索跳大神的形象,而不是一个稳重政治家。
举一个栗子。
诸葛亮为了保护都江堰,也是为了确保水利资源不被这样或是那样的人侵吞,在三国时期,就颁布了命令,表示都江堰是国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然后专门设立了一个『堰官』来统御这个武装力量,来保护都江堰,直接受蜀汉朝廷管辖,不受郡、县等地方政府干扰。
得益于此,都江堰才能做到『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才不会被这个或是那个人这边圈一块,那边围一点,避免了地方政府睁着眼珠子却这个也不清楚,那个也不知道,什么也管不了的局面,才能确保了整个成都平原的农业有序健康和稳定。
和汉武帝那种圈地派兵宣布国有的上林苑不同,诸葛亮是为了保护国有公共设施不被私人侵占设立的武装防卫力量,确保国家的正常运作,这种理念超越了时空,甚至让后世一部分人都应该感到羞愧。
所以,斐潜才愿意慢慢的让诸葛亮去看,去想,至少斐潜知道,如果诸葛亮真的能看明白,想明白了,在未来就会有一个坚强的力量,让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的大汉车轮,不至于又回到原本的轨迹上……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