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奔赴东北(1/2)
安淮省客车总厂位于阜城市西北郊,占地多达1000多亩,跟华夏厂崭新的现代化工业厂区比起来,客车总厂更像一个小型社会,里面有学校、医院、幼儿园、食堂、派出所等附属机构一应俱全,属于工厂办社会的典型代表。
该厂属于安淮省属国有企业,生产的“华夏牌”客车只在本市附近区域销售,跟省内江淮、安凯原淝河厂拥有客车底盘技术实力的企业竞争一直处于下风,就是计划经济时代典型的国有臃肿企业。
现有工人2000多名,其中近700名退休职工,“八五”计划以前总计投入技改资金不足1000万,目前经营困难,生产的客车在市场上卖不掉,1994年亏损高达300多万。说是有1300名在职员工,其中过半已经放假在家只领基本工资,有能力的骨干一直在流失。
每年光退休职工和厂内附属机构开支就高达700多万,一直靠省里财政输血才没有倒闭。
华夏厂现在整车制造加发动机三班倒生产,工人总计也不超过1300人。现在客车总厂职工就有2000多人,韩皓原本以为可以轻松并购这个企业,没想到对方负担如此之重。
由于原淝河厂得到省里财政支持,1993年跟德国凯斯鲍尔公司合作引进先进客车技术,生产新车型在国内市场获得成功。公司名称也从“淝河”,取安淮和凯斯鲍尔首字,改名为“安凯客车有限公司”。
因此安淮省客车总厂也希望像韩皓这样的投资商出资引进国外先进客车技术,用新车型在市场上继续竞争。
韩皓想要的只是客车生产资质以及“华夏”这个汽车品牌,对进入大客车市场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对方提出还要华夏厂全盘接收现有工厂的所有工人和附属机构,这样大的包袱韩皓根本就不敢接。每年700万非生产性投入犹如无底洞,谁也扛不住这个包袱。
得知韩皓是“华夏”摩托车品牌的老板,安淮省客车总厂领导层更加觉得能吃定他,毕竟“华夏”汽车品牌独此一家。
这里要特别指出,客车总厂属于省属企业,归安淮省工业厅直接管理,属地的阜城市虽然很热心牵头,但对该厂没有管理权限。
初步接触下,韩皓就觉得是自己想得太理想了,因为客车总厂还是以国企老大自居,虽然现在产品卖不掉,但总觉得国家不会置之不管,反正天塌下来还有国家兜底。
而且工人得知有浙海省私人老板想来谈收购,立即聚集了一大帮人虎视眈眈围在工厂办公楼前,尤其几个退休老工人背后还背着猎枪,如此彪悍的做派实在让韩皓觉得背后凉飕飕。
这样的态度跟珠城市华阳厂比起来,天上地下,一目了然。华阳厂恨不得明天就卖身给韩皓,只要求他能帮忙处理掉历史遗留的人员、欠债等情况,最好还能在当地建厂恢复生产。
华阳厂属于市属企业,成立时间也不长,历史包袱不重,初步对比看下来是一个合适的收购对象。
但韩皓心里其实很想要“华夏”这个汽车品牌,毕竟摩托车是“华夏”已经打出了名声,将来微车也叫的“华夏”的话,广大顾客更容易接受。
既然来到安淮省,那车总厂的婆家省工业厅谈谈,毕竟最后做决定的还是他们。
如果省里能出面替华夏厂争取就好,可惜现在只能依靠市里的力量。告别了阜城,陪同的海州市招商办工作人员通过关系联系到了安淮省工业厅的副厅长,由他出面接待了浙海省一行人。
安淮省客车总厂属于省里的老大难之一,产品没有竞争力,历史包袱过重,每年往其投入的大笔金钱都被用在了安置工人和附属机构上面,只能维持基本运转。
因此,得知浙海省有人想整合客车总厂,安淮省工业厅还是很热情欢迎。1995年,国企改革依旧是一大难题,许多老国企因为历史包袱和产品落后,已经陷入死气沉沉境地。再不下决心改革,可能会把整个国家拖垮,毕竟一味依靠政府输血维持不是长久之策。但动辄成百上千名职工的企业,如果不管,工人失业了又会引发极大的社会问题。尤其放到整个国家出面,几千万的国有企业职工,谁能下得了决心改革,让他们下岗待业。
这样宏观的层面问题,不是韩皓需要考虑的因素,他只需要考虑如何取得微面的市场资质,以及“华夏”汽车品牌。
“杨厅长,我们华夏厂很有诚意想找客车总厂合作,毕竟华夏牌也是我们的产品名字。”
在会议室,韩皓坦诚说了对客车总厂感兴趣,但对全盘接收客车总厂的一切以及原地继续生产大客车提出了异议。
“嗯,我有一个不大成熟的建议,就是现在安淮省内已经有江淮、安凯两大客车企业,客车总厂的现状决定了其无法跟这两大兄弟企业竞争。作为它们共同的婆家,如果省里安排它们整合,把客车总厂并入江淮、安凯两大企业。这样一来重组,我们华夏厂可以出资取得我们需要的资质和品牌,你们安淮省也能就此整合企业形成拳头企业。再用重组获得的资金对人员、资产进行安置,不就是多方共赢。”
韩皓还说出了自己从客车总厂离开后在路上构思的想法。
“韩厂长,你的思路我们省里早有人提议过,要把三家客车总厂整合在一起。但下面的反对声太大,每个厂都不愿意被整合兼并,而且牵涉到社会稳定问题,不能单单从经济方面算账。坦白来说,你们想跟客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