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两地的变故(四)(1/2)
首先,从北平跟随朱棣一路过来的武将绝对不会拥护朱高煦为太子。虽然朱高煦刺杀成功立功很大,但是他没有在战场上与武将们建立深厚的友情,武将们不会拥护他的。前世的时候有武将的拥护朱高煦也没有当上皇太子,这个时空没有武将的拥护,朱高煦更加不可能当上皇太子了。
朱棣本人也不会同意立朱高煦为皇太子。立了朱高煦,承认朱高煦的功劳,就等于说朱棣能当上皇帝全靠了朱高煦的刺杀,而不是朱棣本人的本事。朱棣本人怎么可能承认这样的事情!
其次,允熥自从当了皇太孙已来,对于身边的侍卫十分好,在朱棣打到京城附近,京城一片混乱的时候,这些明知朱棣进城之后自己全家都没有了希望的侍卫有可能出于泄愤杀了朱高煦,反正一片混乱谁也不知道到底谁干的。
朱高煦本人也不是只知道听从父亲命令的愚忠之人,一定会把前前后后都想的非常清楚,面对这么一个虽然对自己的父亲好处很大,但是对自己几乎没有什么好处的命令,怎么可能执行?
而朱棣也不是傻子,怎么可能下达一个朱高煦根本不会执行的命令?所以允熥对于这个命令的真实性非常怀疑。
但是现在检举这件事的是朱高煦,朱棣的亲生儿子,允熥又不能不相信朱高煦的话。
然后允熥想到了一件事情:‘为什么朱高煦要向我检举这件事情?他不执行这个命令不就行了。’现在并没有想明白这件事的允熥看向朱高煦。
对于朱高煦来说,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保住自己的王位。
朱高煦虽然有些暴虐,不过脑子并不傻。他也想过如果这封信不是朱棣本人写的,是他人给掉包了的结果。但是朱高煦不敢赌。万一这封信真的是朱棣本人的意思呢?
那么朱棣现在肯定已经起兵了,正在向着京城而来。而朱棣打仗一向身先士卒,并且以朱棣的本事也不太可能被其他人裹挟造反,所以想向说朱榑被裹挟造反那样说朱棣被裹挟造反都不可能。
朱棣只要造反,不管现在允熥是不是有所处置,最后朱棣的王位一定会被废掉,在北平的朱高炽与朱高燧也绝对不可能有王位的。
朱高煦虽然留在京城看上去与此事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朱棣或者其他什么经手人在平叛的过程中没有死然后在之后接受审讯的时候供出了这件事,那么朱高煦的郡王之位也保不住。
可是如果朱高煦供出了这件事情,那么如果朱棣真的造反了,朱高煦就是首举有功,郡王之位一定可以保住,甚至允熥在废了朱棣的亲王之位以后有可能把燕王之位给他。
即使朱棣最终没有造反,查出来这是一个乌龙事件,朱高煦也没有罪过。虽然子告父是忤逆、是死罪,但是检举包括谋反在内的十恶不赦之罪不包括在内,朱高煦还可以安稳的当他的郡王,顶多朱棣不喜欢他了,他也可以铁了心跟着允熥在京城不去北平。
所以检举这件事对于朱高煦是稳赚不赔的事情。
允熥一时没有想明白朱高煦为何要向他检举这件事,不过这现在并不重要。他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应对朱棣可能的造反。
允熥马上说道:“高煦吾弟,你何罪之有?,何必请求朕赦免你的罪过?赶快起来!”但是允熥话归说,可是并没有让人去扶起朱高煦。
朱高煦自己又磕了几个头以后站了起来。允熥对他说道:“高煦吾弟,你先退下吧,朕今日也没有什么心情与你说什么了。”
朱高煦当然知道允熥很多事情要做,所以再次行礼之后就退下了。
朱高煦退下之后,马上对王喜说道:“你,去告知所有的侍卫,让常森、薛宁、张温、耿炳文、郭英,还有李景隆、徐晖祖马上进宫,告诉他们,是十万火急的事情!”
王喜也知道事情很紧急,答应了之后也完全顾不得礼节了,大步快跑着出了乾清宫的大门。
允熥对另一个小宦官黄福说道:“你马上去坤宁宫,告诉熙瑶,朕今晚不回乾清宫休息了。”
黄福点头要退下。允熥马上又说道:“关于燕王可能造反的事情,不能告诉任何人,什么也不许说,如果朕知道后宫有人知道了这件事情,你定斩不饶。”
黄福又答应着,然后也大步跑着出了乾清宫。
允熥又对其它的几个宦官说道:“你们也一样,若是后宫有谁知道了这件事情,你们和黄福的处置一样!”
其他人也都躬身应诺。
允熥然后对黄路说道:“扶着朕,去侧厅吃饭。”允熥虽然非常着急和紧张,但是现在的事情与当年吕妃想要毒害他的事情相比要松缓的多,他也不至于紧张之下什么都忘了。
不过晚饭允熥吃的也是毫无滋味,他心里一直在琢磨着这件事情自己到底要怎么办,只是机械的把食物放到嘴里,填饱肚子而已。
允熥吃完了晚饭以后,就来到主殿,让小宦官拿出地图来,然后自己就在主殿上就着巨型蜡烛点然后散发出的明亮的灯光看起了地图。
过了好一会儿,允熥听到外边响起了“哒哒”的马蹄声,然后他钦点的几个来皇宫的人走到了乾清宫的门口,参差不齐的对允熥说道:“臣某某见过陛下”。
允熥转过身对他们说道:“快起来,进来坐下,朕有急事要和你们商量。”
几个人都面色严肃的进来,然后坐在了早已经准备好了的小椅子之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