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一章 天蛇换骨(1/2)
群山之间,汉水蜿蜒向东流淌,南岸山坡上,一条铁路宛若大蛇般横在山水间,其上,一列火车正在缓缓西行。
火车头咆哮着,不停喷着浓烟,拖曳着三列车厢前进,第一节车厢里,乘客们看着窗外景色,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他们当中,有人身着官服,有人则是寻常打扮,手里却拿着小本本和笔,要把所见所闻记下来。
火车行驶在铁路上,时而贴近山坡或者陡壁,时而穿越沟壑,当火车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列车下的铁路桥,其桥墩居然是一个个框架型大铁架。
这样的铁路桥,一路走来比比皆是,让铁路跨过洼地、沟壑、山涧,又绕过山脊峭壁,不需要打洞,也能沿着汉水河道或者翻山越岭向前延伸。
拿着本子的乘客们是荆襄地区各大报社的记者,现在时不时用笔在本子上写字,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下来。
他们看着这些高高的铁路桥,看着一片片树林、沟壑在自己脚下移动,真有一种漫步云端的感觉。
列车先前行驶,时不时经过一些施工工地,工人们在工地上忙碌着,要么在修建水泥桥墩的大桥,要么在山间打隧道,亦或是将山坡劈开。
各种机器的轰鸣声,以及偶尔响起的雷鸣声,打破了群山的宁静,时不时有受惊的飞鸟从林中飞起,向远处飞去。
今年一月份,朝廷宣布开始修建襄(州)梁(州)线,工期预计三年,这条铁路从襄阳出发,大体上沿着汉水河道西行,经过金州安康,抵达梁州汉中。
如今是三月,从襄州襄阳到金州安康的铁路,却已经全线通车,难道施工队伍有如神助,竟然在两月内,就把襄梁线修好一半了?
或者是偷偷提前施工,以此换得“施工进度快如闪电”的效果?
车厢里的报社记者们,对此满是疑问,而负责回答问题的官员、襄梁线工程“官方发言人”牛,对此给出的回答很直接:“这是工程便道,并不是襄梁铁路主干线。”
“大家一路过来,都已经注意到了,这条铁路,经过许多施工工地,要么在架桥,要么在劈山或者挖隧道,那里,才是襄梁铁路主干线要经过的地方。”
“我们修起这条便道,主要是为了方便沿线各处施工工地的人员、物资输送,而现在我们乘坐的小火车,就是往返沿线各工地的工程小火车,这条便道虽然已经通车,但并不对外开放。”
“所以,即便襄阳和安康之间通了火车,但这只是方便施工的便捷铁路,自然就不作数了。”
他慢条斯理的说着,记者们埋头记录。
官员们不喜欢问东问西的记者,但如今报纸越来越普及,朝廷又要求各地官府运用好报纸这种舆论工具,所以要设“官方发言人”,时不时发布“官方消息”,借助记者和报纸传播出去。
现在,铁路建设引起广泛关注,所以铁路施工方也得设“官方发言人”,定期邀请记者们到建设工地参观,报道工程进度。
朝廷财力有限,修不了那么多铁路,全靠发行国债,并以“官督商办”的形式成立铁路公司,筹集资金来修铁路,那么,有必要让投资者了解到工程概况。
报社记者对各条铁路的“跟踪报道”,能让投资者们了解到工程进度,所以这样的报道方式广受好评。
既能增加报纸发行量、让报社收入增加,又能让投资者们放心,也能让普通百姓看个热闹,还能展示官府及铁路施工方的“坦荡之心”。
所以,几条正在修建的铁路,施工方和主管官署都会定期组织报社记者来参观,报导工程进度。
等牛说完,大家举手,开始提问。
一个记者得牛许可,开口问道:“请问,这条便捷铁路建起来也不容易吧?在下注意到,沿线铁路桥全都是铁架式高桥,这样的桥梁,耗铁量怕不少,那么,付出如此成本,值得么?”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不过牛不想说得太复杂、“太专业”,免得记者们听不懂,所以尽可能用简洁的语句来回答。
襄梁线全长千余里,大部分路段都在崇山峻岭之间穿梭,沿途要克服许多复杂的地质构造,所以需要架设大量铁路桥,还得打许多隧道。
按照铁路的施工经验,一条铁路要修得快,最好从两头同时开始修,问题是梁州地区铁产量不足,中途的金州安康等地亦是如此,所以,襄梁线的施工,基本上都是襄州这一边“单干”。
所幸,襄州襄阳航运便利,产自大冶制铁所、舞阳制铁所的铁轨以及各类铁制构件,会源源不断运抵襄阳(樊城),所以襄梁线从襄州这一头向西“长”,是完全没问题的。
但是,因为这条铁路要打的隧道、架设的桥梁太多,如果一个一个的来,施工进度会很慢。
牛举了个例子:有二十个苹果,一个人吃,这个人吃苹果的速度是五分钟一个,那么他要吃完这个苹果,就得花一百分钟。
若是让二十个人同时吃苹果,每个人吃苹果的速度略有不同,最慢的大概十分钟吃完一个,那么,大家吃完这些苹果,最多就是十分钟。
两种办法,谁快谁慢一目了然。
同理,襄梁线的施工,若是同时投入大量施工队,对各处主要隧道、桥梁进行同步施工建设,最后再用铁路将桥梁、隧道“连”起来,整条铁路的施工速度就会加快。
然而,要实现这样的施工方式,必须解决各工地的人员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