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小说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逆水行周》

123读书小说网(123dushu.cc)

首页 >> 逆水行周 () >> 第三百六十六章 外交和浮桥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123dushu.cc/66920/

第三百六十六章 外交和浮桥(1/2)

皇宫,太极殿外东侧,东堂,刚下朝的宇文温,与中书令王頍、礼部尚书刘焯继续商讨事情,第一件,就是皇朝使者出使东海倭国之事。

去年,倭国遣使周国,现在,周国要派出使者,在对方使者的陪同下,前往倭国。

使者此去,会携带国书,这国书该怎么写,很关键,所以“相关人员”之一的中书令王頍、礼部尚书刘焯,需要聆听天子的教诲,把握“核心思想”,确保国书达到应有的效果。

两国礼尚往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周国和倭国交往却又不那么简单,其关键之处,就是两国究竟要以何种地位进行交往。

倭国当然不配和周国平起平坐,但对方不会自认为周国属国,那么以周国的观点,可以认为:你这海外撮尔小国不识好歹,莫要遣使来丢人现眼了!

但基于现实考虑(海贸),两国有加深交往的必要,于是双方国书里,如何自称及称呼对方,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为了这件事,宇文温的心腹张鱼,奔走于两国之间,最后作为宇文温的代表,和倭国权臣苏我马子作了种种细条,为双方遣使互访拟定了解决方案。

连接两国的外交桥梁,搭起来了。

去年秋天,倭国使者带来的国书里,倭王的开场白是“东海国王致书中原至尊无恙”,然后在国书里,先说了一通场面话,献礼若干,表达愿两国通好之意,末了,含蓄的请求封赏。

现在宇文温决定,周国的国书,就着倭国国书定的调子,以“中原至尊”问候“东海国王”为开头,说一通场面话,申明两国通好之意,末了,给予对方封赏。

封赏之一,赐金印,上书“周委倭国王”,这个做法,是依后汉故事。

封赏之二,封倭王王子(实际就是王太子)厩户为“征夷大将军”,自辟属官、筹建军队,为周天子征发东海虾夷(倭国东境的虾夷部落)。

而倭国和虾夷诸部的战争,早就延续数百年了,此举不过是周国正式认可倭国的行为是“正义之举”罢了。

宇文温给王頍和刘焯把这个调子定下来,之后国书该怎么行文,那就是中书省和礼部的事。

之所以如此安排,当然是费了一番苦心,宇文温既然不打算和倭国翻脸,又要给倭国权臣苏我马子以助力,帮助对方“刷政绩”,便要以如此方式搭建两国交往的桥梁。

不然,倭王要是敢在国书里说什么“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宇文温是要发飙的,那么使者还不如不来。

既然倭国遣使,国书就得模糊用语,以方位“东海”代称,倭王是为“东海国王”。

对方不想自认周国藩属,不想称周国皇帝为唯一“天子”,以维护倭王在国内的无上地位,可以,宇文温不计较些许虚名,那么对方就以方位称呼周国天子为“中原至尊”。

这样,就巧妙绕过了两国实际地位关系,给双方都留有足够余地以对内进行“解释”。

其次,周国赐予倭国国王“周委倭国王”金印,实际上是重申了倭国国王的地位、身份,等于说废话,但倭王得到了这枚金印,可以骄傲的向国内臣子宣称,自己的王权获得了“中原至尊”的认可。

最后,最关键的一点,周国封倭国王子(王太子)厩户为“征夷大将军”,这是最关键的一件事。

在这个前提下,周国使者到倭国京城,倭王不必亲迎,只需要让身为储君的王子(王太子)代为效劳,叩谢“中原至尊”对自己及大王的封赏。

如此一来,倭王可以回避,由储君接国书,礼节上的难点就绕过去了。

征夷大将军一职,是周国所封官职,所以,受封征夷大将军的倭王王子,名义就成了周国臣子,别国储君成了周天子的封臣(名义上),天朝上国就有了面子。

周国朝廷喉舌可以将其鼓吹为“倭国已臣服皇朝”,而倭国朝廷喉舌同样可以鼓吹“太子得中原至尊看重”,虽然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

相对的,倭国王太子得了这个封赏,多了个金光闪闪的大义名分,讨伐起“东夷”(虾夷),多了个冠冕堂皇的由头:不是我们倭国看你不顺眼(想抢你们的地盘),是大周天子看你不顺眼,让我来讨伐你!

对于国内贵族而言,倭国王太子得中原天子“看重”,被任命为周国大将军,谁要敢不听调遣...

那就是对抗大周朝廷!(王太子一方的说法)

对于倭国来说,储君得了中原王朝封赏,即表示中原王朝对储君的认可,这种认可并没有将倭王“矮化”为周国藩王,因为将来太子继位,依旧是尊贵的大王,而大将军一职,自然由新任王太子继承。

倭国王位变动,不需要向周国朝廷报备、同意,因为倭国不是周国的属国。

倭国需要报备的,是“征夷大将军”这一职务的变动。

如此安排,可谓两全其美,反正宇文温没打算和倭国翻脸,礼节上做出些许让步,算不了什么,毕竟周国没有让对方和自己平起平坐。

可想而知,极力主张两国通好的倭国权臣苏我马子,为倭王讨得“周委倭国王”金印,又为王太子讨得“征夷大将军”封赏,在国内的声望必然大涨。

宇文温这种扶持别国权臣、影响别国对外政策的做法,王頍深表赞同,他任市舶使期间,对倭国国情比较了解,认为这样处置,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但有一点担心。

那就是

状态提示: 第三百六十六章 外交和浮桥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