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子孙后代(续)(1/2)
燕王宇文维翰,携王妃李氏,入宫向耶娘请安。
宇文维翰的耶娘,当然是宇文温和尉迟炽繁(嫡母),生母贵妃杨丽华,在请安的顺序里得排在尉迟炽繁之后。
宇文维翰新婚燕尔,新妇李氏容貌出众,落落大方,虽然不是出身世家高门,却是尚书令李允信的孙女,权贵出身,配得上大周皇子。
宇文维翰去年领兵出征,攻略辽东,大胜班师,进位燕王,然后成婚。
作为兄长,宇文维翰必须先成婚,身为弟弟的太子宇文维城才能成婚,于是宇文温便给庶长子说了门亲事,娶书令李允信的孙女李氏为妃。
皇家的婚姻,当然避免不了政治因素,宇文维翰是宇文温苦心培养的儿子,他当然希望儿子日后平平安安,子孙后代亦是如此,所以得有个好妻族以作助力。
但不能影响到太子的地位。
作为皇帝的宇文温,必须考虑到皇朝延续,作为父亲的宇文温,又要确保儿子都有好前程,所以他精心为儿子们挑选妻族,以做坚强后盾。
李允信,是杞王一系的肱股重臣,而宇文温始终要提防第三代杞王宇文理,所以必须拉拢李允信,进而拉拢、分化杞王系的故旧元从。
即便宇文温没打算赶尽杀绝,他也得适当限制宇文理,不给对方任何机会。这是上位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和个人道德无关。
然而他又不能让李允信的孙女成为太子妃,因为这对皇权来说是很严重的威胁。
仅以“皇帝”这个身份来说,皇帝是孤家寡人,没有亲人,是孤单的权力动物,即便是皇后、太子,都是皇帝必须提防的敌人。
皇位,将来是太子的,但现在不是,按照那句话来说就是:我不给,你不能抢。
皇帝,必须提防太子为了提前上位铤而走险,所以不应该让太子和重臣联姻,否则很容易出事。
基于权力制衡的原则,宇文温选择让庶长子宇文维翰娶李允信的孙女,两全其美,当然,宇文维翰的另一个身份有些麻烦。
是选择隐瞒,还是坦然相告?
宇文温觉得儿女亲家总要有往来,亲家母的身份始终是瞒不住的,于是选择提前向李允信透露,当然,这场谈话是密谈。
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天元皇后居然还活着,由太后成了贵妃?
李允信当时听到后的第一反应,宇文温琢磨大概是:这件事老杞王当年知道么?
当然,这只是宇文温的猜测,李允信得知孙女的结婚对象,居然是杨坚的外孙,如此“惊喜”,让老人哑口无言。
不过对于天子的开诚布公,李允信倒也实在:上一辈人的恩怨,就让其随风消散吧。
于是,燕王宇文维翰,娶了尚书令李允信的孙女为妃,门当户对,杨丽华为此高兴不已。
兄弟俩于去年年底相继完婚,宇文温为此送出两份重重的聘礼,如今就等着当祖父。等着抱孙子。
此刻,看着两对小夫妻向自己和尉迟炽繁请安,宇文温心情不错,前段日子心中的那点不安,也就慢慢消散了。
辽东必须收复,高句丽必须解决,但要保辽东永固,最好分封皇子镇守,然后子孙后代一直经营下去,别弄出什么渤海国,也不会给契丹、女真之辈任何机会。
不一定要将整个辽东都作为封国,但必须体现出皇朝长期经营辽东的意志。
分封的最佳人选,当然是大皇子宇文维翰,而要分封就得有封国,辽东是燕地,自然而然就是封燕王爵。
燕王,意味着什么?
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没什么特别意味,但对于宇文温来说,却和一个名词联系在一起。
明初,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推翻自己的侄子,夺了皇位,帝系转移。
燕王这一封号,宇文温其实一直在犹豫,他觉得以自家的情况,这封爵有些不吉利:若是一语成谶那该如何是好?
想想那一幕:苦心栽培的皇太子,忽然英年早逝,年迈的皇帝痛失最佳继承人,欲哭无泪。
丧子之痛转化为对太孙的无限期盼,于是不顾一切立其为储君,大行之后,年轻的皇太孙继位。
这时,坐镇边疆、手握重兵的燕王,无路可退。
新君的心腹,认为燕王不除,国家不宁;燕王的部下,泣血哀求,声言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那一幕,会“重演”么?
无数个日夜,宇文温这么问自己,他觉得封庶长子“燕王”的王爵不太吉利。
正如他不让李纲做太子的老师那样。
宇文温不希望自己的太子落得杨勇、李承乾的下场,所以不让“历史上”的“太子克星”李纲做太子的老师;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日后和自己的孙子刀兵相见,所以,是不是要避一避?
坐镇燕地,不一定要燕王,吴王,魏王,楚王,也可以的。
但宇文温最后还是没有选择“避讳”,因为没意思。
他的继承人,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却一定会是最合适的,儿子也罢,孙子也罢,坐上那个位置,若以中原之力,都奈何不了区区边陲藩王,还被对方反杀..
这样的废物,有何资格坐在御座上!
宇文温想清楚了,避讳没意思,真要发生的事,就一定会发生,就算他给儿子封什么好听的王爵名,到头来都没什么用。
他不让李纲做太子的老师,那算是图个吉利,就像开门做生意求个开门红而已,至于“燕王”二字,没那么多讲究。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