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水镜庄(1/2)
只是,刘进陵日后做梦。又一次梦到杨佺期,道:“君家族之中有贵人出,日后当显贵!”
想到此处,刘进陵嘴角边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来。将所受到的乱七八糟的气,尽数给抛到脑后去了。
就在刘进陵大军士气低落,向着襄阳方向赶路的时候,刘胜之已经神不知鬼不觉的潜入到了襄阳城中。
襄阳城中,死气沉沉,大街上除了来回巡逻的士兵之外,却就根本见不到几个行人。
而且,这城门每天只是开短短的两三个时辰而已。任凭城中百姓出去樵采,种地。不至于让百姓连熟饭都吃不上……
刘胜之施施然的行走在大街之上,穿着一身长袍,却宽衣解带,露出雪白肚皮来。
这般打扮一出,不论是寻常百姓,还是城中兵丁看到,都是绕道走,有些如避蛇蝎的意思。
穿着这般华贵长袍,显然是富家门阀才穿戴的起。而这般打扮,袒胸露腹的,搞不好就是在行散。
这些不是高门子弟,就是名士。正在发疯行散的时候,简直是神憎鬼厌。偏偏却也没有人敢于招惹。
因此,见到刘胜之这般派头,反倒倒真没有人招惹,如避瘟神了。
刘胜之一笑,在豫章就见过这些人的派头,刘胜之自然装的极像。大摇大摆的走在城中,来到了东门之处的水镜庄。
这处地方,就是三国时代,赫赫有名。刘备马跃檀溪之后,所遇到水镜庄,司马徽向他推荐 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由此便引出了三顾茅庐,隆中对等诸多故事。
只是后来,那司马徽一家迁居去了他处。这庄子便空了下来。
不过,据说当年司马徽等大儒名士在此地讲学。名动一时,荆州士子多来听讲游历的。
虽然到了后来,这处地方,依旧藏有当年许多图书典籍。因此。到现在还有一些士子,经常在此地看书,抄经。
那王镇恶正在此处!
这水镜庄看起来年久失修,一片破败。除了一间主建筑看起来有着一些修修补补的痕迹之外,其他建筑尽数倒塌。
因此。一进门就能够看到一个生满杂草的前院。当年布置的也许还算是雅致,现在只能说收拾的还算干净。
不过,却有着十多个士子在这里安静读书,抄写。
刘胜之看了一眼,暗暗都有些吃惊。能够见到这些士子,大多数穿着都是简陋,但是顶上都有着灵光,甚至许多禄命之火都是相当不错。
居然有这么多有气运才气的人聚在此处?莫非三国时代所说的,天下贤才尽聚此处的说法果然不假?
不过接着一想,刘胜之却又释然了。三国时代。是天下动乱,各地名士人物,尽数避难于此,所以人才汇集。好处聚集天下贤才人物……
而这个时候,自然没有这种条件了。但是只要看看这些士子,一个个用功模样。
甚至一个身穿补丁麻衣的士子,跪在一个石头面前抄写,双腿跪的发麻,却只是偶尔抚摸一二,整个注意力。却尽数专注于眼前手中。
刘胜之暗叹一声,缓步走入。却也没有人多关注于他,任凭刘胜之走入那主建筑之中。
就见着木架上整整齐齐的放着数百本书,一个个十分陈旧。却显得极其干净整洁。
刘胜之过去翻看了一眼,都是最平常不过的书籍,什么《春秋繁录》《白虎通义》《诗经》之类。
几乎在汉代到这个时候,就相当于后世所谓的四书五经的那种地位,和寻常程度了。
只是,这个时代。书籍全都要靠抄写。知识从两汉官学废颓之后,渐渐都被世家门阀所垄断。
这些贫寒士子,能够在此地找到这些书来看却已经十分不容易了!
“后世赵普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记得听人说过。当初建国之前的那许多知识分子,甚至在几十年后,都还能够记得当初所看过的某句话,出自某本书的多少页……
当年还没有信息大爆炸的时候,那些人读书的专注程度,绝对非是后人所能梦想。
后世人从网络上,一天不知道能够接受多少信息,便是看书也是泛泛而看。
而古人往往穷通典籍,一本书都是要看的透烂才肯罢手。
更不要说,在这般书籍缺少的时代。这些人看书的专注程度,更非是刘胜之这般的后世人可比。
眼前这些人,那是真正的把经书给读到骨子之中去了。
这又后世那科举时代不同,科举时代虽然也是把四书五经的读的滚瓜烂熟,倒背如流。
但是却大都当成了敲门砖了,很少人再相信其中道理。
而在这般知识贫乏时代,这些士子见到经书,怕是就彷佛干旱许久的土地终于下了一场小雨般**。
刘胜之再次轻轻一叹,就找到一个正在读书的年轻人身边,轻轻咳嗽了一声。
这个年青人打扮的要比周围人等自然要华丽许多,不是周围那些贫寒识字一般麻衣短褐。但是,那般专注看书的神态,却是一般无二。
虽然刘胜之这一声咳嗽,用了一点力量,震动周边。但是这人显然看书太过入神,根本没有半点反应。
据说,当年王献之练字的时候,手中笔拿的太紧,王羲之猛然夺都没有夺走。
这个时候,刘胜之怀疑自己猛然夺书的话,恐怕也不能从王镇恶的手中把书给抢走。
想着,刘胜之干脆一笑,随手抄起一本白虎通义看了起来。
顺手一眼翻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