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三国(十)(4/4)
晃手上的羽『毛』扇,二人沉默片刻后他终是无奈太息,放下了扇子“军纪严明,困于此处,粮草将尽,亦不曾有动摇之『色』,行进有度,不扰民,不夺民,口碑上佳。”/p“曹公好手段。”/p
荀彧见他终于肯说正事了,便微微一笑,也不问他是怎么知道曹军粮食将尽,反倒是问了一句“奉孝自颍川一路北上,所见如何?”/p
郭嘉沉默片刻,眼神微闪,他并不答荀彧的问题,只是静静看着他,荀彧同他对视,他姿容完美,坐在那儿饮茶的姿态一看就赏心悦目,但是郭嘉此时并无欣赏美人的心情。/p
他一路北上,沿途遇到溃逃的兵士,黄巾军残党,流民、山贼、逃亡的家族、在路边哭泣的小儿,尽是国『乱』之相。/p
若非偶然得到曹『操』檄文副本,他本是打算北上去投袁绍军的,袁绍惯来礼贤下士,口碑极好,北上路上忽然听闻曹军在成皋安营不动,又恰巧见到檄文,便想顺路来见见故友。/p
只如今见到曹军气貌,他便知道荀彧这是认真为曹『操』出谋划策的。/p
一个谋士,真心与否,所献计策均是有差的。/p
谋士遇新主,不了解主公脾『性』之初,献计均会给上中下三策,此时实则也是在考验主公,并据主公所选,改变日后献计的方向。/p
但若真心追随主公,通常只会给一策。/p
只一策,即上上策。/p
荀彧现在给出的就是上上策。/p
曹『操』无名无姓之辈,宦官之后,除了有个荀文若投了他,并无清名,固然此次击退徐荣的表现亮眼了些,到底是仗着兵多,多胜少,自理所当然。/p
但曹军如今驻扎在民城外,却与其令所言一般,军民相得,民信军,军亲民。/p
郭嘉来寻荀彧前,自然是在外打听过曹军行事,他在成皋城和成皋关之间往来数次,所见均都一致,曹军和成皋人交往恪守其份,成皋城人对其亦是真心信赖。/p
信任建立不易,尤为如此敏感情状,在此短短时间内便可发展至此,之可证一事。/p
这一万人的大军,当真做到无一违规。/p
可见曹公控军之强,也可见,曹公确为言而有信之人。/p
而只要这个名声传出,曹军所过之城,见其仁义,若非县令坚守,定不介意直敞城门,任其长驱直入。/p
曹『操』所言,可信度亦能上升。/p
荀彧之令,目前看来多此一举,未来定获无穷益。/p
他慢慢坐起,荀彧表情不变,极为温和得又问了一遍“奉孝,北上沿途,所见为何?”/p
郭嘉敛袖正坐,直视他的眼睛,一字字吐出极其惨烈的词句。/p
“『乱』世之相。”/p
“人伦将崩。”/p
“道德欲丧。”/p
“法制且塌。”/p
他一连说了四点,反问荀彧“大厦将倾之态。”/p
“公可欲行蜉蝣撼树救世之举?”/p
荀彧摇摇头,『露』出些怅然之情“大厦若颠,非一木可支也,必由千千万万之木,踏白骨累累,砥砺而行。”/p
“『乱』世将起,吾所能为,不过择一明主,辅其前行罢了。”/p
闻言,郭嘉微微扬起唇角,目中全无笑意“那依公所见。”/p
“曹公可为明主?”/p
“可。”/p
“曹公可救世?”/p
“可。”/p
“曹公当真可忠于汉室,其心亦不移?”/p
这个问题,让荀彧稍稍想了想,他答道“以吾之愚见。“/p
“可。”/p
郭嘉一挥羽扇,笑道,“那还请文若引荐,嘉亦要见见,能令汝所信之人。”/p
荀彧微笑,他起身为郭嘉掀开了帐帘,“奉孝,请先行。”/p
帐帘外,是正在训练的曹军,是明朗晴天,是雪化芽绿的四月天。/p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