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二章 折服(1/3)
坐在场下的迈克,始终是最紧张的一个,之前他曾经再三建议冯一平,在这样的演讲里,讲述这样的新理论,是不是合适?
老板的这第二本准备出版的专著,他们自然已经拜读过,大家还不止一次的交流过,了解这个新理论的意义,并已经做了相关应用。
就连扎克伯格那样自傲的家伙,看完之后也是赞叹不已,不住的说老板果然是名不虚传,所以他倒不担心这个新理论,不会像蓝海战略一样,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
他最担心的就是之前那样的局面,大家都不明白老板在讲什么,毕竟这是个相对比较专业,而且又是第一次提出来的理论。
他非常相信,以老板在写作上的才华,以他对现场的把控能力,以他的魅力,轻轻松松的可以来一场掌声不断的演讲,就像今天刚开始的那一段时间一样。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冒这样的险呢?
虽然他有些不太了解老板对印度的重视,这样一个基础设施如此落后,贫富差距如此巨大,普及率如此低的国家,能为公司带来多少效益?
但老板就是对印度市场非常重视,既如此,他只有千方百计的确保完成老板的意图。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你在印度历史最悠久的学府的一场演讲,也是在印度唯一的一次公开演讲,表现不尽人意,那自然会对接下来的安排和推广,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
但是对这次演讲的内容,老板同样坚持。
老板一坚持,别说他没办法,就连金总都没办法,他深刻的知道,老板是一个温和但绝不随和的家伙。
从冯一平把话题朝大数据上转的时候,他的心就一直悬着,接下来的那一阵,大家的反应,印证了他的担心,他都在思考该如何补救。
但没想到,竟然这么快,大家就对老板的这门新理论,爆发了这么大的热情。
他看着台上台下,那么多专注的在做笔记的人,再看看在台上走来走去,神采飞扬的老板,在心里又一次表示了深深的佩服。
其实,他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多少有些多余。
冯一平清楚,中印这两个文明古国,在当前这个追赶发达国家步伐的阶段,非常崇尚实用主义,习惯了拿来主义。
他在演讲里减少了对理论方面的论述,用了更多的篇幅来阐述实际运用,相当于明确的给他们指出来,如何从之前那些印象中无益的数据里,发掘出客观的收益来,今天在场的这些人,如何会不感兴趣?
此时已经有人激动的在想,是不是应该把握好这个难得的机会,成立一家初创公司?
也有些人在记录的间隙,激动的给那些不在现场的同学、朋友发信息,告诉他们,错过一个如何难得的机会。
而前几排,包括肖恩他们在内的四大豪门,都有人弯着腰溜出去,激动的跟公司汇报。
就连安巴尼家的那两个未成年的龙凤胎,此时都明白自己偶像今天这个演讲的意义。
因为他这个新理论,几乎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那这里面蕴藏着多少机会?
不明所以的人不是没有,《觉悟日报》的摄影师迪克西特就是一个,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他对这些枯燥的商业理论,尤其还是事关高科技的新理论,那是完全不了解。
所以此时,看着台上像布道一般的冯一平,看着那么像虔诚的信徒一般,专注的记录着他的每一句话的听众,真是有些懵。
他瞟了塞勒斯一眼,那家伙此时也很激动的样子,但是以自己对他的了解,迪克西特觉得,他此时怕也是一知半解。
另一个不了解的人,自然是玛丽卡,对商业,对高科技,她真是知之甚少,甚至连冯一平所讲述的“数字化”和“数据化”,她都不清楚那是什么意思,这两样,有区别吗?
但这并不妨碍她此时的骄傲。
她也把冯一平刚刚说的一条原则活学活用了一把,不知道为什么没关系,只要知道是什么就好。
虽然她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她完全听不懂的演讲,大家怎么这么重视,怎么这么郑重,但只要知道大家重视他就好。
可能是考虑到大家的层次,或者说结合孟买的实际,冯一平接下来终于讲了一段她能理解,迪克西特也能明白的应用。
“那么,按照这个趋势,我们这些不懂电影的人,也能在宝莱坞的一部电影上映之前,就能利用海量数据和特定算法,预测出这部电影的票房,”
玛丽卡顿时一怔,他说到了电影,这是在照顾我吗?
冯一平还真没注意到她。
但是,在上映之前,就可以预测一部电影票房,这怎么可能?
“这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有过去十几年宝莱坞所有商业电影的数据库,数据库里的内容,包括预算、电影流派、拍摄、阵容、获得奖项和收入等数据,再参考现在的收入和物价指数,那么,这种预测是完全可能的,”
“同理,另一个问题也就很好理解,在一个电影项目立项的时候,我们依靠这个数据库,依靠我们编写的算法,就可以预测哪些电影项目,未来会是亏损的,”
“那么,还可以利用数据库和算法,为这个注定会亏损的项目,提供解决办法,比如,削减预算,或者是,启用另一位明星,”
“也就是,只要有了这样的数据库,只要开发出相应的算法,我们这些外行,也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只会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