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东方都市报》上的拼杀(3/3)
假的,天王老子来了也不能改变。而谢稚柳就不一样了,人是个讲究人。
讲究方式方法。
举个例子,若有知名人士拿着藏品,请二位鉴定。
谢稚柳仔细端详后:好、好、好,先不论此画的真伪,单从它的艺术价值来看,已是件十分难得的画作了。
再瞧徐邦达,若见了精心仿制的:自个留着玩吧!
一点技术含量没有的:假的都没边了。
那么,即将刊登在《东方都市报》上的这篇文章,就是这两宗门的一场较量。
浦江博物馆里,很早就收藏了一幅《雪竹图》。
它纵长为155厘米,宽为99厘米。(这点很重要)
这幅画没有款识、画风独特,表现技法极为罕见。
谢稚柳经研究认为,《雪竹图》就是唐末五代画坛中,号称“黄筌富贵、徐熙野兔”的大画家徐熙的力作。
得了这个结论后,谢稚柳于1973年发表了《徐熙落墨兼论雪竹图》的文章。
这一鉴定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五代大画家的真迹出现了,这一发现堪比考古界的“海昏侯”。
要知道无论是纸本,还是绢本,能保存上千年都是极难的。
这也是张伯驹捐赠的《平复帖》,能成为国宝的原因之一。
很快,这张无款画忽然被认定为徐熙真迹的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但鉴于谢老在书画界的地位,一般人哪里敢质疑。
然而,徐邦达先生就站出来了。
他明确的表示: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随后,他也写了一篇文章。
但鉴于谢老的地位,徐邦达这篇《徐熙“落墨”画法试探》一直投送无门。
直到1983年,才在《艺与美》的杂志上得以发表。
文章中依据大量史料,对画作进行了全面彻底的解析。
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雪竹图》达到技术含量,是南宋以后才出现的画技水平。
谢稚柳见到了质疑他的文章后,又再次撰文《再论徐熙落墨——答徐邦达先生》。
之后,双方几番你来我往,谁都不能说服谁。
吃瓜专家团纷纷表示:他们根本不在乎《雪竹图》是哪年画的,就想听二位大师论道。
到最后,徐邦达拿出了杀手锏:从绢的尺幅来考证。
叫板道:“徐熙是五代人,那时的画卷宽度不宽,不能超过60厘米,而《雪竹图》却阔约一米。
谢兄,只要你能找到一张北宋以前宽度达到一米的绢本画,就算我输。”
此言一出,谢老依然不能认同。
表示:说画就说画,你跟我扯什么布?
至此,此事便暂且至此了。
“博物馆的东西就没争议了?这可就说不准了,”
江山像个师爷一样,揭开杯盖荡了荡:“没准儿,还真给咱们报社逮了个热点新闻了。”
一瞧老三那副作死的表情,江海就呵了一下:“也没准,明天就有人要找我谈心了。”
(本章完)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