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陇上行(21)(3/3)
面地点,乃是城南高楼……可以想见,此战后,这些高楼即将因为南北通达再度热闹起来。崔肃臣既登楼而至,坐在那里的张行只看了一眼,便劈头来问:“崔二郎,你是要做清河留后,还是来我这里做文法佐吏?”
崔肃臣懵了一下,但很快恢复如常,拱手来言:“在下想做文法佐吏。”
“是因为清河留后太显眼了吗?”张行停下手中表格,正色来问。
“有这个缘故。”崔肃臣也认真答道。“但更多的是想参与修订刑律……”
张行终于诧异。
“不瞒张龙头。”崔二郎喟然以对。“我是被张龙头的那篇文章吸引到的……我看到里面有宽刑法的几条,还说废官私奴,改雇佣……不瞒龙头,我当时便动了心,也想在那篇文章上署个名。”
张行缓缓颔首,却又站起身来:“如此说来,你素有此志?”
“是。”崔肃臣干脆来答。“大魏刑律继承西魏,承自大周,源自唐律……唐律过远,多少不合时宜,但大周律制博采众长,委实良律,而大魏不能发扬光大,反而多有粗疏之处,甚至有倒退、毁弃良法之实,这方面,还不如东齐……”
“所以,魏律不如齐律,齐律不如周律,你祖上崔氏远祖便是周律制定者,你想公私两便,继承祖制?”张行好奇来问,并没有愚蠢到来问为什么大周律法最好,结果分裂为西魏东齐,而东齐律法更好,反而败给了西魏。
事在人为这四个字,他还用人教?
“不是公私两便。”崔肃臣恳切来答。“我只是因为远祖故事对律法起了兴趣,实际上便是周律的确远胜于齐律,齐律远胜魏律……在下只举一个例子,张龙头明确推崇科举来取文法吏,众人皆以为是仿效大魏先帝,可据在下所知,要论考试制度、规模、严密程度,却是东齐更优……只不过,东齐自神武帝后,家族无常伦,上行荒唐,又要倚重幽晋两地的军头,下面制度俱废,虽有千人殿前同卷同考,却遮不住人事荒废,所以无用,也无人记得罢了。而齐律相关律法,则是照搬周律。周律制定此法,其实源于唐律,但唐时定此法是为了抑制世族横行,可法律出来,世族视为无物,所以废弃。”
张行点头,他也相信实际上是如此。
因为别的不说,均田这个让他无论如何说不出话来的法宝,实际上就是大周制定的,那个从晋北混血小部落起来的王朝,一度展现过极强的活力。
而另一边,崔肃臣犹豫了一下,认真来讲:“其实,这便是在下愿意效劳的另一个缘故了……事在人为,律法再好,也要看能不能推行和坚持。所有制度,无论好坏,都是从唐时过来的,但唐受制于文修之风与世族难制,以至于被迫南渡,什么律法都只是门户私计下的玩物罢了。回头去看,周在晋北,魏在关西,地小民贫,却因为政治清明严厉,反而能倡导公平,严格执行,这才能使得两家律法无论好坏得以施行。如今天下再度崩坏,而且是土崩瓦解,想要推崇律法也要寻一片赤诚之地,张龙头弃东境豪强之繁芜,来河北重开天地,虽只是两三郡的地方,却恰好是验证律法、施行律法的最佳之处……在下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
“说得好。”张行感慨了一句,内心晓得对方这种技术主义者绝对是有用之人,便只等对方说完,便毫不犹豫上前拉住了对方手来。“律令之事,便要辛苦阁下了。”
崔二郎昂然来对:“固所愿也,甘之如饴。”
张行反而来笑。
就这样,大胜之后,张三郎轻易收了崔二郎的投效,行事更加轻松,只委任了清河郡丞孙万寿行副留后事暂署清河庶务,便随着部队进一步进发,又隔了三日,便也抵达了将陵城。
到此地,自然还有无数军事、政治、人事、律令、功勋计量、军士补充等事物再来辛苦。
而这其中,一个人的请见和要求,显得格外荒唐。
“龙头,算一卦吧!外恳切。“我知道你现在忙,但吕道宾马上也要被赎回去了,且让他给你算一卦,机会难得……你过几日闲下来,找他他也不在啊?”
这已经是第三次要求了,张行签署完一个崔二郎所拟,将部队闲散壮丁、俘虏补充到漳水沿岸屯田的文书后,不由叹了口气:
“在哪儿测,什么时候?”
谢鸣鹤大喜,只在包括崔二十六、二十七等许多文吏,还有更多参谋的侧目下振奋来言:“随时随地!此人卦妙就妙在随时随地!”
张行点点头,然后低头翻看另一份关于退伍兵和地方里,瞅着后面附着的许多名单,一面签字,一面无力开口:“如此,让他过几日走前一日晚间用餐时来这里便是。”
ps:大家过年好,发财!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