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归化民宋应星(1/2)
松江的宝山造船厂,经过几年的建设,正在建造一批海军急需的战船,目前在黄埔江吴淞口建有三个干船坞及一批配套的厂房,主要是炼钢厂,此地的炼钢厂用煤及铁矿石这些基础原料,分别来自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地,沿长江源源不断运来,炼钢厂产出的钢材主要用作造船及制造大型蒸汽机、汽轮机、发电机、火车轮轨用,宝山就是一个重工业基地,由“首长”潘卫业坐镇。
此时的上海只是一个小城镇,靠近黄浦江边上筑有一个环形的城墙,分别有纵横四条街道,大小还不如嘉定县城,而宝山的开发规模就像后世的一个工业园区,吸引了上十几万的流民及附近的农民成为了产业工人,可以说,这是一个新兴的城市,把原本荒芜的大片滩涂小河浜,变成了厂区厂房及高高的烟囱,在这个时期,就不要去管什么环保了,只要烟囱上在不停地冒烟,就证明工业发达,科技领先。
不过为了减少污染,潘卫业还是做了规划,把厂区跟生活区分开,相距十公里,两个区中间建有轨道交通及大马路通勤,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宝山特有景象。成了明朝人到嘉定必去的一个打卡地。
现在潘卫业也成了家,娶的是嘉定城内原龚家叔伯家之小女,龚清,跟潘卫业相差17岁,龚家原是嘉定城内大户,在嘉定三屠时龚家大小被杀,几乎灭门。
后又娶了两房妻妾,全是归化民官员硬攀上来,在半推半就间成就好事。
在这里要说道另一位重量级人物,归化民宋应星,明朝着名科学家。字长庚,江西奉新县瓦溪牌楼里人。举人出身,明崇祯七年(一六三四年)任江西分官县教谕。以后还做过福建汀州府推官,南直隶亳州知州。
说到这里,大家就知道此人是谁了,他就是写出《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好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样传世着名。
这一位大人物却混迹在宝山造船厂里打工,做一名物资统计工,此时的宋应星刚过六十大寿,《天工开物》已经面世。
宋应星所着书籍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在农业方面宋应星对水稻浸种、育种、擂秧、耘草等生产全过程作了详尽的记载。除了《天工开物》外还着有《观象》、《乐律》、《野议》、《思怜诗》、《论气》、《谈天》等,可谓是包罗万象。尤其是《机械》篇详细记述了包括立轴式风车、糖车、牛转绳轮汲卤等农业机械工具,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科学地论述锌和铜锌合金(黄铜)。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宋应星记载的用金属锌代替锌化合物(炉甘石)炼制黄铜的方法,是人类历史上用铜和锌两种金属直接熔融而得黄铜的最早记录。 分别体现在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方面。
这样一位全科学的学者,却在打工,不得不让人大跌眼镜。宋应星混迹在造船厂的原因就是在观察各种制造工艺,对于这种采用铁肋木壳的全新工艺,让宋应星大开眼界,现在要重新写一本《天工开物》了,这种铆接,焊接的全新工艺及船室的密封舱布局,让人大开眼界,特别是动力舱、船上的一些小钩件 还不知道用处,这就让宋应星更加入迷其中,打一份工,慢慢观察。
这艘巨大的战舰比之前期定型的郑和级还要大,郑和级为排水量1500吨,长75米,吃水4.4米,而这艘战舰排水量达到了3000吨,舰长110米,中间最宽处为14米,吃水4.8米,装有2台蒸汽轮机,2台柴油机,航速为16节。
关于船速问题,目前能做到十几节已经超过了全世界所有的帆船了,当然有些帆船能达到20节以上,不过要在风速最佳的时候,一般的商船全在5–8节左右,荷兰的盖伦帆船也不会超过10节,所以不能跟后世的船比较,动不动就是28节到45节,阻碍船速的关键还是在动力上。
这艘3000排水量的战舰也是黎城目前能做到最大的,2台48缸柴油机也是最新的产品,用来测试的最好办法就是上舰。
对于这些发动机,宋应星在了解了舰船后,下一步就去制造发动机的工厂打工去,亲身经历,才能一窥全貌,想要了解透彻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
像宋应星这样的人物,目前来说,太原的傅山、南京的李天经,正在到处走访中传播福音汤若望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痴迷。
显然宋应星的知识面是最广的一位,他什么都想着要了解记录下来,所以对什么都感兴趣,正因为宋应星能写会算,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虽然年纪大,却很好学,慢慢地在船厂出名了,一般船厂师傅带一帮徒弟,按要求做事就可以了,有了前期制造郑和级、南京级、宁波级这些造船的经验,这艘舰船就是一款放大版的郑和级,就是在动力舱中,额外增加了二台发动机,变成有四台螺旋桨驱动的大船。
宋应星的出名就是能解说整体船上的这些用途,还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造,比如舰船前面的“大鼻子”,它叫球鼻艏,为了很好减少水得阻力,提高航速,这也是宋应星仔细观察后得出的见解,所以说,有些事,造了一辈子船的老船匠都不明白,而宋应星一看就秒懂,这就是宋应星博学广闻分不开。
慢慢地,宋应星在那些刚从南京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