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梁山2(1/3)
第四十八章梁山2
晴日登临好,春风各望家。
思逐杨花。
这是唐人登大相国寺阁时所作的诗作。大相国寺乃京城第一名刹,可追溯到佛教盛行的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5年),原名叫建国寺,后屡遭兵燹。唐时有一高僧名叫慧云的,欲在此地建一寺名叫福慧寺,慧云禅师在掘地时,得一北齐时建寺的一块古碑,知是建国寺的遗址,遂改福慧寺为建国寺,并将此前在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募铸的高一丈八尺弥勒像安奉寺中。但因为建此寺时并没有得到官府的认可,恰逢唐睿宗时敕令拆毁不具名份的寺宇,将铜铁佛像转收入附近它寺,慧云禅师不得不停止修建。
传说中,慧云禅师于弥勒像前泣泪焚香,至诚至礼,郑重祷告说:“若与此有缘,当现奇瑞,策悟群心,以保全寺院。”
大概是慧云禅师的赤诚之心感到了佛祖,佛像头上忽放金色之光,照耀天地,满城信从闻见,争向前往瞻礼,皆叹稀有。得此佛光祥瑞,当然会有人奏表闻于朝廷,当时睿宗(李旦)以旧封相王即皇帝,因为感梦,遂诏改为大相国寺,并御书碑额,作为他由相王即位的纪念。这就是大相国寺的由来。如果要追溯更久远的历史,大相国寺所在地原本是战国魏公子信陵君的游赏之地,信陵君生前恐怕没有想到这里会成为一座名刹,因为那时他不知佛为何物,更不会想到这里会成为三教九流聚会之一大场所。
寺内唐时的建筑大半曾在昭宗时毁于一场大火,如今因为汴梁屡为都城的原因,大相国寺又渐渐恢复了元气,重修的排云阁愈加雄伟,东西二塔雄恃左右,庙宇间长年飘散着香烟味。
当年慧云禅师所铸的丈八弥勒佛像仍然耸立在大雄宝殿之中,接受无数善男信女的礼拜。弥勒佛坦胸露怀,笑看人间,却毫无愧疚地接受着四方源源不断进供的香火钱。
世间纷乱,天下寺庙却日见繁盛,其一在于人们在激荡倒悬之中,总是寄希望于佛祖的保佑,所以施舍金银不在话下;其二在兵荒马乱之中,流民、亡命、逃兵往往自行剃度,出家为僧;其三,则在于佛寺占有良田,并不需交税,也总有著名的僧人受到朝廷的优待。
国家不幸,佛院兴。当人们还在用着含铁、铅的恶钱,大呼钱贵时,天下铜器皆变成了黄澄澄的佛像。
信佛的人,来此上香礼佛,以保佑身家前途,不太信佛的人,来到此处,往往也随波逐流地烧上一柱香。但除此之外,更有无数文人墨客、应举士人,常常相约在大相国寺内聚会唱和,僧人德符在寺内灌顶院所绘的一松一柏壁画旁,士大夫竞相题咏,至今竟积有百余篇,令人叹为观止。就是那些来京城跑官的,也往往也通过此寺结交达官贵人,当中有人守官十余载,落得官财两空,不得不寄居寺中,无颜还乡。
秘书郎李昉穿过雄伟的大雄宝殿,从无数的香客与游人当中穿行而过,信步往禅院深处行去。
行不多远,但见眼前遍植桃李,满院芬芳。正是阳春三月,桃花盛开,令人心旷神怡,李昉眼前一亮。正所谓满园春色关不住,李昉正想吟几句诗,只听有人在不远处喊道:
“明远贤弟,你来迟了!”
李昉顺着声音望去,见几株翠竹与桃树掩映之中的亭轩下,席地坐着几个文士,文士们正远远地冲着他招手吆喝。李昉紧走几步,连忙拱手道:
“诸位仁兄,小弟来迟了!”
方才呼喊李昉的,是众人当中最年长,姓窦名俨,乃史馆编修,目前正受诏与贾纬、王伸等人修高祖实录。窦氏五兄弟,号称五龙,皆是聪颖早慧之辈,都极有文材,窦俨在五兄弟中排行第二,与其兄窦仪、弟窦偁、弟窦侃皆先后中第,唯有五弟窦僖尚幼,还未应举,但人们都说幼弟早晚也会是进士出身,挡都挡不住。
除了窦俨,相约来此聚会的还有扈蒙、崔颂、刘衮、窦俨、赵逢及李昉弟李载,俱是一时文坛后起之秀。
有花有景不能没有诗,这几人各自带着童子仆从,捧着文房四宝在旁边侍侯。李昉看着眼前情景,见众人已经作了不少诗篇,见猎心喜,捧着满纸文字,仔细品读,一边发出赞叹。
有诗不能没有酒,当然也不缺少佐酒的果脯。窦俨等人都已经喝了不少,个个面有酒色,心中却无比惬意。世上丧乱频频,能置身于相国寺中,吟风咏月,也是一件幸事。
坐在窦俨下手的是赵逢,字常夫,此人自幼多游历,见多识广,又有才干,曾为李从敏、侯益门下从事,侯益入为开封府尹时,又表他为巡官,赵逢为人刚直,不耻侯益当初与蜀人勾结的阴谋,拒绝这项任命,转而赴科举,遂与李昉同登甲科。赵逢笑道:
“明远贤弟来迟了,酒快喝完了,这诗也作得差不多了,明远应当罚诗一首!”
李昉也不推辞,他自识字以来,最喜读的是白乐天诗,虽然不求词藻华丽,以平白易晓为美,但也要斟酌一番。正在思索间,蓦的,有人高喝道:
“相国寺里最好的去处,竟让书生们给霸占了!”
这一声大喝,甚有些粗鲁与突兀,打破了众文士们欢聚一处的和谐之景。众人闻声望去,见轩下站立着十余人,当中为首的年轻人,头戴纱帽,身穿圆领窄袖襕衫,脚踩乌皮六合靴,腰中束着一条犀带,身侧悬着水龙苍玉佩,说不尽的丰神倜傥。
再瞧身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