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ref="77211816.txt" media-type="text/html" content-type="chapter" />
“阁下是大中华民国大总统了,我怎敢造次。
作为一个中国通,朱尔典的汉语说得地地道道,甚至就连言语中还带着中国式的客气,真不愧是位中国通。
“好了,好了。”
袁世凯摆了摆手说道。
“这里只有你和袁慰庭两人,阁下正是我的故知,一切俗礼都免了。要像二十年前咱们在朝鲜相识一样,推心置腹·海阔天空,我和你来个干杯少
“大总统不怕小可失礼,
“友不序礼!”
“你不怕国人说你越规
“你知我知,天知地知。”
“那咱们就打破国界了。”
“世界大同
二人掘起手,仰面哈哈大笑起来·在放声大笑时,朱尔典注意到眼前的大总统似乎和前阵子不一样,从两个月前,胶澳事变起,袁世凯似乎就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放松过,就是现在袁世凯的身形,即便是当年在朝鲜两人初识时·也比现在胖不少,由此可以想见过去两月他所承受的压力。
朱尔典,这个62岁的人在中国几乎度过了他人生的一半,从889年出任英国驻华使馆书记起,他便精心收罗中国情况,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今天。他是在出任朝鲜总领事时认识袁世凯的,两人几乎是一见如故。在庚子国变时,面对袁世凯维持着山东的秩序·朱尔典更是全力向八国推荐袁世凯,正是在他的推动下,在李鸿章去世后·临于山东局面的稳定,八国才认定袁世凯是维持北方了,同样也意识到他是中国朝野中少有的改革派,最终,袁世凯顺利接任北洋大臣,即便是在袁世凯被迫下野之后,作为英国驻华公使的他也一时一刻也没有忘了这位,更没有丢下袁世凯,而且辛亥革命后,朱尔典更是认准袁世凯是恢复中国秩序、维持中国稳定的唯一人选。
在袁世凯成为大总统之后·同样也是他积极带动西方国家率先承认中华民国,打开了中华民国的外交僵局;在所谓的“二次革命中”,英国以及其所代表的欧美列强仍然坚定的认定,袁世凯是维持中国稳定的唯一人选,即便是在一战爆发之后英国为了亚洲利益,选择牺牲中国的时候·作为英国公使的朱尔典在选择英国利益的同时,同样悄悄的站在袁世凯的一方,为其出谋划策。(看文字小说就到‘飘天文学网’)
无论是对德单方面宣战或是胶澳事变后中央政府下定决心介入,背后都有着朱尔典的影子,这个影子直到现在,仍然在影响着中国。
“自“胶澳事变”变起之时,承蒙阁下和贵国政府多次公开声明对中国正当行为以支持,对日人蛮横以遣责,这都是、对我和我的政府的最大支持
在道谢的同时,袁世凯亲手为朱尔典泡上香茶,又亲手为其捧给他雪茄,这是对老朋友的尊敬,尽管他明白朱尔典更多的是代表着英国的利益,这是作为外交官的本份,但是他能考虑到中国的利益,已经非常够朋友了。
“在这里,首先请准我向公使阁下,并通过阁下向贵国政府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及崇高的敬意!”
擅与同列强打交道的袁世凯当然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给对方戴高帽子,而此时在给对方戴高帽子的时候,他却有着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心境,甚至隐隐有与对方平等而坐的想法。
面对袁世凯的恭维,朱尔典连忙说道。
“我本人和我的政府,均以最大的热忱,希望阁下能够保全中国的利益,中国的领土,这是英国作为世界大国应尽的职责
说罢二人又相对仰面哈哈大笑。
居仁堂的小客厅,一改昔日的肃穆和恐惧,变得温和、欢快起来,连桌上放的那只转动着珐琅烧成的小人的金钟钟声,也显得格外清脆、嘹亮。
朱尔典吸着雪茄,从太师椅上站起来,踱步到袁世凯面前,轻轻一笑,说道。
“我刚才进来时,注意到大总统似乎心情不错啊
“公使阁下,今天正值秋爽,不知公使有没有兴趣陪我一同游览一下这曾经的皇家林园!”
“有大总统相陪,实在是荣幸之致!”
说着,二人便慢步来到中海,恰看到一片梅树林边,虽然那梅树簇簇枝头未着梅花,但朱尔典却借景说道。
“腊梅是落叶小灌木,属腊梅科。中国有一本古飘天文学’)这样看来,腊梅之名称应起在1068年至1094年间。大总统说对吗
虽说是中国人·但袁世凯何曾研究过这些事。王安国也好,黄庭坚也好,他们的诗作他也很少读过;苏轼的作品他虽然读过一些,因为情调不合,也是读过便丢下了。他知道身旁的这个英国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知道的太多了,所以才称得上是位真正的“中国通”·与那些所谓的中国通不同,身旁的这位中国通不仅了解中国的时事,同样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所以,他便轻点下头应该:
“也许吧。公使阁下对中国历史文化之熟悉,倒是令蔚亭汗颜了!”
在朱尔典的面前,袁世凯并不需要隐瞒什么,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更何况在袁世凯看来·很多事情最怕的就是不懂装懂,外行人在内行人面前装懂,那才真是惹人嘲笑·与其那样,反倒不如直接承自己不如
面带微笑的朱尔典又接着说道:
“中国的梅,品味最多,《粤雅》、《梅谱》、《花史》,连《本草纲目》都曾作过分门别类详述,大约不下十几种,并且多与文人化的一片高洁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