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老狐狸、基金与股份、纪念碑(4/6)
个底线,那就是兑换的诚信。这一点他早就已经听穿越者们强调过了。
因此不觉得额外增加了什么成本。
按照穿越者们的意思,大明朝的存款准备金率应该定在60左右。
就意味着40的存钱可以拿出去作。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穿越者们急于想要取得成绩,建议太子殿下采取另一样的经营措施,比如存款不但不收保管费用,反而还要支付一笔利息。
倒贴钱出去吸引别人来存钱,自己只不过图个周转的便利,这样的勾当,恐怕只有那些来前门路极广的人开会去做。
太子原本是想拒绝的,但他现在很多事情才铺开,因此最终选择了同意。
消息传开,整个北京城都炸了锅。
没过多久,三大基金就以4:3:3的比例合资成立了一家钱庄。
久在病中的皇帝陛下,最后一次出现在朝臣们的视野当中,并为这家钱庄送上亲笔题写的匾额。
皇明钱庄。
太子不明白,为什么这家钱庄要起一个如此宏大的名字。
后来他才知道,原来皇帝已经接受了穿越者们的建议,要设立一个类似中央银行的衙门。
太子专门回去问了太子妃和骆淑华,得知所谓央行不过是发行货币、监管市场的衙门。
这样的衙门明朝是有的,只是后者由多个部门承担,分工都比较模糊,运行上也有不小弊端,而前者品秩不高,而且更多的是个手工业衙门。
可无论怎么说,老皇帝似乎准备在在位的最后几个月里,疯狂的展现一下自己的理想。
央行的消息随后用圣旨颁布,市场监管之类的情况先不提,这左右也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活计,倒是那些能够制造货币——无论是纸币还是金属铅笔——的作坊都被统一划到了皇明商行的名下。
与此同时,他还强调说三大基金所收到的六部九卿的款项,皆是为了代为经营,发放抚恤而用。
其中纪念碑所负责的那些将士,不但在死后可以得到全额的抚恤,平时的伤病也可以得到医疗补贴。
但这些士兵除了三大营和锦衣卫之外,就是些勋贵子弟们组成的建制了。
当然太子后来还成立了其他负责追缴穿越者的军队,但现在这一任务还是落在了三大影和锦衣卫手中。
朝廷的勋贵子弟在这方面沾了些光,但也不多。
至于英灵殿和先贤祠,前者虽然需要负责大部分普通驾驶,但只需要提供少部分的阵亡抚恤就足够了。
朝廷也不可能把全国上下都压在一个刚刚成立的二半吊子衙门身上。
后者则干脆被另外一个归顺的穿越者,一个叫做武文路的人民教师给定了调子:要钱没有,要命也不给。
这个人民教师还组织了一个评定委员会,对于明朝中叶以前的文人开始评价。
对于已经过去而且年代久远的文人主要是搜罗他的作品,弘扬他的事迹,对于过世未久的文人,如果被委员会选中,可以在先贤祠进行祭祀的话,那么他的家庭也将得到一定的慰问金。
倘若是在世的文人,那么很不幸,这份慰问金需要死了之后才发放,当然作品可以先拿来收藏。
为了防止评选的不公,也为了防止一些不孝后辈巧取讹诈。
武文路主张采用严格的制度,公平的审核。
这一举措当然得到了文人士大夫们的高度赞扬。
虽然他们根本就不放心那群负责评审的人。
然而事情很快有了让人哭笑不得的发展。
那群负责评审的人,竟然有三分之一需要文人们评选选出。
顿时朝野上下的文人墨客们都炸了锅,争相讨论谁可以成为这个评审委员会的所谓委员。
与此同时,与这些文人还没有太过深厚关系的穿越者们,也被认为可以提供一部分公正,所以那些已经归顺的人,充当了另外三分之一的委员名额。
最后三分之一是由朝廷任命的。其中甚至还包括六个武将的名额,三个太监的名额,以及数张权力不等的一票否决权。
朝廷很多衙门都牵涉其中,为此还打了不少口水仗。
但武文路不等他们上任,就立刻利用手中的热度发出招贤榜,不但推出了先贤祠主营的基金产品,还直接发布招贤榜,阐明了建立学校的想法,并广招天下名儒!
这一系列的操作下来,皇帝和太子对这货都很满意,他也成为了实际上的先贤祠掌舵人。
与此同时,纪念碑也展开了它的行动。
首先,它以皇明钱庄为依托,不但都受基金产品和储蓄方案,还提供飞票、承兑这种跨越空间时间的兑换手段。最狠的是,由于皇帝笃信穿越者们的方案,所以它干脆开始发行一种新的大明治超。
在穿越者顾问们的恶趣味之下,这种纸钞被定名为金元券。
金圆券仿照后市的人民币采取不同的面额大小。但因为时代局限,需要承诺可以兑换金属货币。
因此,它的单位和从前的单位一样。
只是起步价是100文,不过最高面额却不是唯一的。
可以用来兑换铜钱的金元券,最高面额是100贯。兑换白银的则是1000两,兑换黄金的目前则只有50两。
兑换业务的基本流程参考大明通行的习俗,稍作修改。
不过太子也没有注意他们修改了哪些内容。
倒是关注了一下他们制造这些纸币的工艺。
除了明朝能够使用的彩色套印技
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