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舍友初见(1/2)
未名湖比老姜记忆中的要透明,湖畔的柳条如万千绸缎,在风中摇曳,绰约如纤弱的美人,吸引着一群大学新生来此合影留念。
如果说未明湖是个美人,那么博雅塔则像个历史的老人,没有明艳的颜色,更多的是厚重,阅尽了人间正道沧桑。博雅塔似乎刚从沉睡中醒来,似乎在跟着这春的脉搏一起跳动。
京大给姜承安的第一印象就是:
青春的京大,厚得的京大。
老大、老三报了到,把行李放在宿舍里之后,大家又去水木送老二、老四报到。
报完名,办完了手续,姜承安拿着宿舍管理员给的钥匙,是三楼,三零二房间,领着人进入,一进大门老姜就叹了口气。
当年上学的时候,他还嫌弃他的大学宿舍环境不好,非说那是六七十年代的建筑,如今正经看一看七十年代的宿舍,登时就明白了,原来那时候那宿舍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一只老鼠贴着脚面嗖一下爬过去没了踪迹。
但进入宿舍的房门,抬头四顾,仔细一看,其实这宿舍也不是特别看不过眼,是四人间,上下铺看起来还算稳当,桌椅板凳俱全,竟然还有一个铁包皮的大柜子,能放个人用品。
床铺上已经提前贴上了名字,老姜的那一个是靠窗户的上铺。
老大看了两眼,特别有经验,先翻出胶布把窗户左右的缝隙都给贴上,兄弟们已经习惯性地拿出扫帚,墩布,抹布,彻彻底底地帮着清理宿舍,老大还手脚麻利地把褥子铺好,被子也收拾妥当,又挂上蚊帐,还把防虫子的香包塞在枕头底下一个,挂在床头上一个。
在收拾的时候还碰到了前来报到的东北黑龙江室友沈克林。
最后,大家又去了航空学院,送老五报到。
幸亏大家的学校都在附近,基本上都在学院路上,否则就要累死了。
报到之后,老大带着大家在京城大学食堂聚了一次餐。然后就散了,各自回到自己的学校,开始独立生活了。
姜承安回到宿舍之后不久,沈克云也刚吃完饭,出门到校区逛去了。
不一会,宿舍里另外两个舍友也来了。
两个舍友中,其中一个是京城本地的,叫冯卫青,五官平平,穿着一套旧军装,进门三句话里就要有一句我们京城怎么怎么样。
另外一个就低调的多,也是外省农村出身,叫朱小云,身材干瘦,很黑,性格腼腆,除了自我介绍之外就是捧着书坐在床上看书,一言不发。
不多时沈克林也回来了,四个人彼此介绍了下,然后三个舍友就去打来热水,翻出水盆简单洗漱完,就齐齐坐在床上或者课桌前面看书,一时间房间里除了翻动书本的声音,再无任何杂音。
姜承安:“……”
没办法,姜承安也只好翻出来一本书,坐在桌子前面默默用功。
虽然在他的印象里,读大学应该非常轻松愉快,但是身处一个周围所有人都拼了命用功,特别珍惜学习机会的地处,姜承安也不自觉入乡随俗起来。
好在姜承安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宅男学渣了,他现在自认为学习能力不比任何人差,自学能力更是超人一等,总算不至于被宿舍这几位比得不能看。
一边翻书,姜承安笑了笑,学习气氛可真浓烈,他觉得自己的再一次大学应该会是一个特别特别好的体验。
1978年的北京,给姜承安的感觉就像是眼瞧着这个古老的城市仿佛活了起来。
在他的眼里,刚来的时候京城是灰色,而现在鲜艳的色彩逐渐多了起来,人们的笑脸也多了起来。
曾经绿色、灰色一统人们的服装,如今纺织品又多了好多款式:
夹丝膨体纱、涤纶草绿府绸、薄形弹力袜、仿烤花大衣呢、真丝软缎被面……。
女孩们别出心裁地在自己的发饰上作文章,但又不敢太出格。
电影院里场场爆满,样板戏走下的神坛,一些外国电影走上了前台。
这个年代里,看电影属于比较时髦的谈恋爱方式;小青年谈恋爱,往往都是托人提早买好两张电影票,然后带上话梅瓜子之类的零食。
若是夏天就再买两根冰棍,边吃冰棒边看电影,还是蛮有生活情调的。
电影散场后,再手拉手去吃一碗阳春面或小馄饨当夜宵,既经济又实惠。
泡电影院日子久了,恋爱也自然而然谈成了。
当然了,后世的少男少女们自然对此嗤之以鼻,称之为“老土”!
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兄弟几人去王府井的北京烤鸭店痛快地吃了顿,这个店其实以前的老字号就是“全聚德”,只不过现在叫“北京烤鸭店”,还未改回原来的老字号。
过完嘴瘾之后,兄弟几人抹了抹嘴巴,接着就去王府井逛逛街。
来到这个时代,别说兄弟几个对京城不熟,就连前世经常到京城出差的姜承安也对这个年代的城市根本不熟悉,对逛街也是兴致勃勃。
自然了,逛大街由姜承安担当向导,逛街的过程中,让老姜觉得,其实男人也挺喜欢逛街的,兴趣不比女同志低。
据店里的顾客说,今年商场里的货物比往年丰富得多,当然了魔都产的商品最受欢迎,魔都产的的手表、食品、服装,是眼下的紧俏货。
不过商场里的服务员的服务态度可不太好,鼻孔朝天,在短缺经济下,商场服务员眼下还是属于比较热门的职业。
大家在学校吃完早餐,然后约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