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情报(1/2)
大宋建炎三年,春风和煦,春水醉人,万紫千红之季,临安府官民最喜欢的,莫过于漫步苏堤,踏青赏花了。
“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曾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堤岸有六桥,即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宋室南迁临安府,苏东坡主持修建的这一条堤岸,已经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苏堤春晓”。
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长堤卧波,贯通了西湖南北。桃红柳绿,景色尤佳,漫步在堤上,新柳如烟,春风徐徐,好鸟和鸣,意境动人。湖山胜景,如梦如幻。
此时正是清明节前,尽管一年多前,金人完颜宗弼一场大火,临安府被烧了个七七八八,但时光流逝,人们似乎已经从当初的战争创伤中恢复了过来,游湖的兴致盎然。
苏堤上一大早,已经是熙熙攘攘,热闹异常。桃柳掩映之中,游客不绝,吃喝叫卖声不绝,前来表演的民间艺人表演着走索、飞钱、抛球、吞刀、吐火、跃圈,斤斗及各色斗鸡、逗蟋蟀之戏,观看者兴致勃勃,喝彩声不断。卖茶卖水果、糕点者比比皆是。
而湖上的船只也个个打扮的花团锦簇,上面敲锣打鼓,鼓瑟吹笙,丝竹管弦,好不热闹。
更有一些锦舟点缀其中,船上官妓或私娼笑语嫣然,引得许多登徒浪子眼放绿光,其中不乏官宦人家。
自靖康五年,也就是建炎元年以来,两年多的时间,江南大旱,金人南下劫掠,各地盗匪猖獗,江南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
宋室南迁,为了维持朝廷的日常运转,以及负担庞大的战争费用,官府变着法加税赋于百姓头上,以至于民不聊生,各处民变蜂起,尤其是旱灾严重的荆湖一带,杨幺部闹的是如火如荼,官军连番征讨,却是损失惨重,无功而返。
杨幺的洞庭湖义军实力迅速膨胀,大宋朝廷头疼不已。杨幺部堵塞了长江水道,使得江南与巴蜀从中隔开。一旦四川脱离大宋朝廷,对偏安江南的大宋朝廷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四川不仅是抗金的前沿门户,大宋一半的财赋都来自四川。除了基本的田赋,四川还向大宋朝廷交纳茶、马、绢、布、盐等。一旦失去了四川这千万人口的基本,偏安一隅的大宋朝廷,前途可真是吉凶难料了。
更不用说,金人在山东扶持的伪齐国,占据淮北,势力波及淮南,也派人去洞庭湖招降杨幺部。杨幺部虽然暂时没有回应,但把朝廷安危寄托在对方的犹豫不决上,似乎不太靠谱。
几番征战下来,朝廷大军损失惨重,无论是王躞还是李纲,均是无功而返。杨幺部继续坐大,其主力舰队就超过40艘,小船和海鳅船则是无数。
相对于朝廷君臣们的惴惴不安,民间的百姓日子虽然不好过,却也是苦中作乐,好似过了今天没明天。
曾经,他们为朝廷的软弱而愤怒,怒其不争。随着时间流逝,朝廷一再洒汤,人们早已经变的麻木,对朝廷也不再报什么希望。
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朝廷都有气无力,不思进取,他们这些蝼蚁般的草民,又能如何?
听说福建的范汝为闹的挺凶,聚众十余万,屡败官军。也不知道,朝廷到底能不能灭了对方。
望山桥下,两艘锦舟接舷,船板搭上,一名艳丽的锦衣女子婀娜妖娆,从自己的船上上了对方的船只,惹起堤上和岸边登徒子的一阵叹息。
“是那个狂蜂浪蝶,居然可以让临安府的花魁李思思移步?”
“看船只,好像是临安府富商方雄的。想不到这厮居然有这等本事?”
“还不是有几个臭钱!你我年少多金,fēng_liú倜傥,不觉得比那厮差,怎么就入不了花魁的法眼?”
岸上浪子的话语,传入桥下,船中坐着的二人,只是微微一笑。
船只划向了东湖湖心,远远避开了热闹处,船上的船夫见四周无船,这才慢慢划了起来。
“李小娘子,近来可好吧?”
锦衣华服的方雄,面色白皙,圆圆胖胖,此刻的他面色凝重,和平日里笑眯眯的弥勒佛判若两人。
来了江南,他自然知道自己的使命。他要尽可能地削弱对方的实力,尽量让其不得安生,最好车毁人亡。
王松要成为天下之主,大宋朝廷岂能存在?只有大宋朝廷灭了,王松才可以名正言顺登基大宝,而且这事,最好不要和王松有任何关系。
否则,要他们这些人何用?
“大官人,妾身有要事禀报。”
李思思看了看船头的船夫,压低了声音。
“不用担心,是自家人。”
仿佛知道李思思的担心,方雄温声安慰道。
这位名动临安府的花魁,是在籍的乐妓。因为不肯侍寝,得罪了殿前司的官员,一家被打入牢中。方雄出面,动用银钱无数,打通临安知府赵鼎,救出来了李思思一家老小。
从那以后,这李思思就成了方雄的内线。尽管,他从未向李思思透露过自己的身份。
作为一名情报人员,他自然知道自己的职责。
“不要着急,慢慢说。”
方雄微微点了点头,示意对方继续。
李思思今天约他见面,肯定是有要事。
“大官人,前几日,韩世忠麾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