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章 变法 二(2/3)
彪其实就是为王前驱。就跟秦末一样,第一个起来造反的,肯定不会是最后坐上龙椅的。东西虽然多,但毕竟是有限的,很快陆陆续续就有人看完了。有的人一脸兴奋,觉得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之大时代;有的人心里有些不屑,觉得我上我也行;还有的人怒目圆瞪,看那模样就知道做好了跟董明撕逼的准备。
“尚书令,给诸位臣工解释一下吧?”刘宏见百官差不多都看完了,便对董明说了一句。
董明自然不会怯场,扫视了一眼全场然后道:“大家也都看了,有什么问题直接问吧!”
“敢问尚书令,税制改革成效能否保证税收?尚书令大人应该明白,眼下大汉朝百废待兴,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尚书令这税制改革,直接就把朝廷各项税赋给免除了,仅靠农业税、商税和财产税能够支撑国家运转吗?”第一个开炮的赫然是杨彪。
杨彪跟其他人不一样,有什么事儿自己就上了。若是袁逢这种人肯定会躲在自己的小老弟后面遥控指挥,不管最后结果怎么样,大家面皮上都好看一些。
杨彪虽然在变法这件事上很是保守,提出的各种策略也都是修修补补,但是并不代表者他的政治智慧有问题。只是时代的局限性,让他显得有些掉价罢了。眼下抛开变法来说,光说他的眼光,绝对是一流。
董明的所有变法,最核心的其实就是税收部分。原因也很简单,甭管要干嘛,钱袋子得充足才行。依着董明提出的税制改革,按照大汉朝目前的情况,很快就会财政崩溃。
但,董明自然也不是傻子,既然敢提出来,就肯定有解决的办法。第一点,不能明面上说。但是董明跟刘宏已经达成了一致,变法的前期支出先从内帑出,等农业方面稳定下来之后,再从财政出。
至于第二点.....
“大人多虑了。”董明笑着回道:“税制改革又不是立刻就动手去做。按照计划,应该是在五年之后,才会改革税制。在这之前,税法是不会动的。因此我们有五年的时间,把农业、商业做大做强。”
“那万一做不到呢?”杨彪反问道。
董明摇摇头道:“那某家问大人一个问题吧?”
“你问。”
“大人可知道眼下大汉朝一亩地,平均产量多少石?”董明问了一个很实在的问题。在场很多人都做过亲民官,自然知道。
杨彪虽然没有做过亲民官,但是决定变法的时候,还是做了一番调查的。
“眼下上田亩产可达三石,中田一石半,余者不足一石。”杨彪快速回道。
董明笑了笑道:“临晋侯是看的历年记录吧?洛阳这里,产量还是不错的。实际上,真要平均算的话,如今大汉朝每亩地的产量大概只有一石多一些。如今大汉朝约有耕地不到七万万亩,平均到每一个人身上,大概有十四亩多一些,也就是说每个人每年大概可以平均分到十四石多一些的粮食往多了说是十五石。自光武以来,三十收一,每年应该收取粮食税应该是两千多万石.....”(注1)
“敢问临晋侯,哪一年收到这么多了?”董明笑眯眯的问道。
杨彪闻言一滞,一年两千多万石粮食?有这么多粮食,上面那位也不至于卖官凑钱了。再加上算赋、口赋、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算商车等等。有钱在手,刘宏肯定不会把大汉朝搞成这个样子。
“且不说这个,再说税改中的商税吧。事实上,商税不过是把算缗、告缗、算商车等综合到了一起。商人按照财产多寡,两千钱征收一算(120钱,百分之六的税收。),对手工业者,按照财产多寡,四千钱征收一算,在下说的对吧?”董明又问了一句。
杨彪点点头道:“自高祖开始,便是如此。尚书令为何又要多此一举呢?”
“那某家问一下,朝廷每年征收的算缗是多少?不提其他的,就光说算缗。”董明瞥了他一眼。尚书台的数据他都看过了,堂堂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大国,哪怕是百分之六的税收可好,也不至于只收上来那么点钱吧?
杨彪答不上来,也不好回答。
不管是前面所谓的田赋(农业税)还是现在董明问的算缗,他都知道因为什么。他家这么多地,下面这么多商人和手工业者,那可是一毛钱税都不交的。
见杨彪不再说话,董明也没有过分,而是笑着道:“既然说道了这个,那某家就把最后的依照财产多寡收税这一条,也解释一下吧。”
“首先,某家很实在的告诉诸位同僚,这税收,是大汉朝每一个人都要交的!上到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都需要按照财产多寡每年商税。这比例可以商量,但是不交是不行的。”
董明话音刚落,就有人忍不住了,站起来怒斥道:“尚书令,你这要与民争利了?!”
他看了过去,唔,是孔融。
难搞....这种人是最难搞的。打不得骂不得,还得陪着笑脸。但是眼下董明可顾不得这些,而是眼睛一眯,道:“与民争利?那请问一下取消算赋、口赋文举先生看到了吗?同时某家还在后面提到,取消了更赋。不管是朝廷还是私人想要雇佣百姓,就得掏钱!这文举先生又看到了吗?”
“每年收取的那些钱的用途,某家也列出来了!修桥、补路、修建水利工程等等。这些事情,还得雇佣当地百姓,这工钱就是从收上来的税赋中出的!钱还是还给百姓,但是却用这些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