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74.求仁得仁,为什么求道不能得道呢?(2/3)
是看着林夕问:“敢问上人,炜杰有一疑惑,恳请上人解之,民产赖地,奈何田亩终有定数,那时候,上将军如何办?”林夕说:“在我们的世界,每亩可以一季生产七百斤,可以足食一丁;还可以套种生姜、大蒜,也有套种西瓜的,其余时间,有些地方还可以在种植一季玉米。”
【注:丁主要是成年男丁的意思,足食一丁,是让一个成年男人够吃,古代底层百姓以主食为主,很少有副食蔬菜肉禽蛋奶,故而主要需要粮食来提供热量和营养,标准是六百斤,各朝代斤的实际重量略有不同,但是现代其七百斤仍然基本够定量。】
炜杰问道:“何为玉米?”
林夕拍拍脑袋,心想,仿佛宋朝确实玉米还没有传入中原,于是说:
“一种高产粮食,炜杰师傅不必在意。
小麦套种玉米两季,可以再收玉米八九百斤。
小麦套种玉米再套种黄豆,可以再收三四百斤。
当然肥料要跟上,良种也不可少。
种的好的话,一亩可以产出足供两人的主食,以及五六十斤豆油,一千二到一千六百斤豆腐。
如果南方,种植水稻,可以每亩每季一千二百斤,每年双季稻大约两千多斤。
如果用种植红薯,每亩每季可以产八千斤到一万斤。
如果种植土豆,每亩每季可以产六七千斤,一年双季可以一万两千斤。”
炜杰眼睛都要凸出来了,急忙说:“上将军,上将军,这些物事都在何方?”
林夕正在说得高兴,听到炜杰如此一说,有些不太高兴,随即就说到:“苍穹以下,大地之上。”
炜杰说:“上将军可是戏言?炜杰自认为遍览中土,未尝见也。”
林夕毫不在意,继续说:
“水稻田中,深沟水垄,可以养泥鳅、螃蟹、青蛙、并防止虫害、飞虱、螟虫,甚至蝗虫也能防治。
泥鳅能够亩产五千斤,螃蟹每年可以一百多斤。
其实,按照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成干物质而言,一亩最多能够产更多。
我们可以通过再创造来不断发掘这些生产的潜力,但是我们短时间无法取代上天所创造的工作。更不能因为我们能够再创造,而否定上天的创造。
至于你提到的没有看到,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去找。
这些都是民的食物。
民还有穿衣、居住、生活、教育、旅行、玩耍、文教、创造。
如今,每一个妇人,每一次只能捻一个线捻子,如果用机器,每一个妇人,可以同一个时间,看一百个,两百个线捻子。
《孔雀东南飞》里面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每日大约十七丈,这几乎是不可能长期达到的速度。
(注:黄道婆1245-1330年,宋末元初著名名的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此处是林夕记错了,故而直接把黄道婆的事情略略提前了一些。
黄道婆除了在改革棉纺工具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以外,她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絜花”等织造技术、热心向人们传授。因此,当时乌泥泾出产的被、褥、带、帨等棉织物,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如画。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附近上海、太仓等地竞相仿效。这些纺织品远销各地,很受欢迎,很快淞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几百年久而不衰。16世纪初,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18世纪乃至19世纪,淞江布更远销欧美,获得了很高声誉。当时称淞江布匹“衣被天下”,这伟大的成就其中当然凝聚了黄道婆的大量心血。
黄道婆其实是完善了整个纺织流程。比珍妮纺织机提早了400年。)
而黄道婆,把这个效率提高了至少四倍。
而在未来,电驱动的纺织机械,每一台可以很容易达到每个时辰三匹布,每天三十六匹布,能够满足三十户,一年能够满足超过一千户三四千人。满足全大宋一亿人口,也只需要三万台,就能满足,全天下现在也不超过两亿人口,也只需要六万台。
当然,现在要达到这个技术标准,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准备。
旅行,现在步行一个时辰不到十里;骑马一个时辰不到二百里(注:营造尺计里则一里为今市里的115.2%,马的平均速度不超过50公里每小时),如果长时间跑步,日行千里,马都会累坏了。
但是如果用轨道列车,可以达到每个时辰一千里(注,大约合500公里\/2小时,就是250公里\/小时)。
如果驾驶飞天,每个时辰可以超过三千六百里(注:现代商用客机的速度大约在800-900公里每小时,大约为3600里\/时辰)。
现在,房屋需要伐木、垒土、夯实,在未来,房屋可以由机器浇筑,如果你愿意,一日完成一层,房屋不仅仅可以有一层,而是可以有一百层高,甚至可以到三百丈那么高。
【注:11世纪中央高塔建成时,只有4层,这在当时已是罕见的高大建筑了。塔的墙壁用石块砌筑,每层须能承载其上各层的重量。为了使塔身能巍然矗立,最底层的墙不得不厚达5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