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部分阅读(4/6)
齐了,周虎臣毫不推辞的担任了这个重任,他意志中的新兵训练开始了。经常吃不饱的人体力会很差,周虎臣有办法,就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围校场两圈跑不下来,一圈总成吧!进行训练队列,简单的武器练习总能行。距离周虎臣知道的那个历史已经很近了,反正不能浪费时间,周虎臣现在就是尽可能的把这些士兵练出点模样,说白了,就是严格,不能够临阵退缩。
随着时间推移,士兵吃得饱,至于穿的暖已经不用再考虑,现在太热了!
士兵经过训练会很快适应,即使将来再辛苦,周虎臣也不用担心这些士兵会逃跑。道理其实很简单,这些士兵都是签了合同的,士兵都有家属在保定府,这就是周虎臣不要流民的原因,除了任劳任怨的在军中,这些士兵根本没地方可跑,除非他不再要自己的家庭。
谁也不知道,当然,也没有人注意。周虎臣已经对合同做了一些小小的手脚,其实,没什么,周虎臣只是利用了一个最常用的伎俩。他把士兵在京营服役做了一个小小的修改,改成了追随,这对于别人来说,其实没什么,追随周遇吉不就是在京营服役吗?这有什么区别?!
可是,周虎臣知道,周遇吉就要走了。
凭什么白白给别人训练与养着士兵,周虎臣没那么高尚的品格,他将来要把这些士兵带走,这就是理由。至于能不能够实现,周虎臣说不准,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反正周虎臣已经做好了准备,实在不行,他也要带走一部分。
周遇吉一直在往兵部跑,而周虎臣几乎从来不离开军营,除了偶尔回家看看祖母与母亲,周虎臣现在已经成为了军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人。
异常严酷的各种训练一直在进行,这里没有退缩,除非你得到军官的命令。
让周虎臣惊讶的是,这个时代的士兵服从x太好了,这些严酷的训练并没有方带来太大的抵触。管饱,发上一份足饷,这些士兵已经知足了,最让周虎臣欣慰的是,他发现了一个问题,这是令人格外惊喜的一个发现。随着慢慢适应,这些强壮起来的年轻人竟然在攀比,他们在攀比谁的体力更好,谁更加强壮,谁的军事技能更加过硬。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周虎臣考虑着是不是就势来一次军事大比武,在考虑了一番之后,随着很多事情来临,周虎臣放弃了,因为,进入七月,周遇吉的任命好像有了眉目。
在五月,李自成、罗汝才联兵,第三次攻开封。由于开封城墙坚固而高大,加上守军的顽强抵抗,李自成联军屡攻不克,最后,李自成只能留一部围而不攻,就这样开始“坐困”。
这是明显的添油战术,李自成的意图就是要攻击明军的增援部队,他的目的是削弱中原地区的明军力量。可是,朝廷没有办法,这是中原大地的主动权之争,总不能弃掉开封,于是,各地得到命令的增援部队就这样开始纷纷奔赴河南。
六月,部侍郎侯恂与总督孙传庭率军渡黄河,大举增援开封开始了。
山西总兵官许定国也接到了增援命令,许定国年龄不小了,也算是久经战阵,他曾追随原兵部尚书袁可立在登莱抵御后金,可以说也是血勇之士。人常说,姜是老的辣,可惜,年龄越大,这个许定国许总兵却是越没有了能力,没有了那股血x,他的军队还没有进入河南,竟在一夜之间彻底崩毁瓦解了。
就这样,山西总兵官许定国有些悲剧的被下狱论死。
历史还是那个历史,就如同周虎臣知道的一样,周遇吉被晋升为总兵的事情就这样有了着落,现在,周遇吉只需要等待。
这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周虎臣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周遇吉以前迟迟没有得到晋升的确切消息,这里面是不是有崇祯皇帝的意思,他是不是不希望周遇吉只获得一个普普通通的总兵职位。周遇吉太敢战了,崇祯皇帝应该心知肚明,这好像有意无意之间在等待机会的意思,这个晋升好像一直在拖,是不是崇祯皇帝在等机会给周遇吉一个实名的总兵呢?
周虎臣不敢确定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但这种猜测的正确x应该很大。也只有这样,周遇吉在宁武关以卵击石才可以解释,他宁可战死,宁可被屠城,也绝不投降李自成,这应该最接近那个历史事实。周遇吉应该是在为朝廷争取时间,其实,李自成完全可以绕过宁武关,实际上周遇吉已经成功了,他知道李自成不可能这样放过宁武关,虽然宁武不具有太大威胁。但是,周遇吉的顽强对李自成来说就是一种严重的挑战,他在挑战李自成的军队士气。
所以,宁武关之战是一个军事象征,李自成必须攻下。
这是父亲周遇吉的感恩之举?也是他的宿命!
这个大明真的已经不行了,国家财政枯竭,里外受敌,士兵的战斗力越来越弱,那些敢于作战的官员与将士不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那些碌碌无为者却始终高居庙堂,即使改朝换代,这些人还是在做他们的官,这是周虎臣知道的一些历史真相。当那些勇敢者离开这个世界,这些苟活的人会对这个国家带来更大的伤害,正是他们帮助异族统治了华夏。
崇祯十五年七月,赴援开封的左良玉及杨文岳、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四镇兵驻朱仙镇。左良玉见敌势盛,乃拔营而逃,襄阳诸军皆溃。左良玉军逃至半路又遇李自成伏军,左良玉军大乱,弃
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