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2章安西军来了(1/3)
说着,手中的绳子一扯,火盆从台子上面落下来,很快点燃了柴火,大火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这些西域诸国联军士兵见此情景就想撤退,毕竟没有人愿意被火烧死。可是他们却没有看到那名老兵用肩膀撞向旁边的一个木柜,木柜倒下,瞬间激发了机关,在院门口的位置,出现一个庞大的坑洞,十数名没有防备的西域诸国联军将士掉失坑内,惨叫声响成一片。
像这种情景,在北庭城的各处上演着,猛火油已经在守城的时候耗尽了,火药也没有了,可是他们还有一腔未冷的热血,还有那颗永不屈服的心。
在闻知西域巨变,北庭危急时,安西前锋将军郭世彦之骑十八师九千余骑轻装前行,直奔北庭。
可是北庭到伊吾尚有直线距离一千三百多里,如果是正常情况下,骑兵需要四到五天的时间才能抵达。就像鲜卑马,如果每天跑一百五十公里,连续跑三天,一支军队过半的战马就会跑废。在后世对蒙古大军西征之速度,产生了极大的困惑,那就是蒙古大军在正常作战的情况下,日推进距离达一百五十公里至二百公里之间,特别是1219年9月,成吉思汗的两位大将速布台和哲别攻打花喇子漠国讹答刺城时因城内保卫工事坚固而未能攻破。哲别带军队退居五百里远,并休整队伍。敌探得知成吉思汗大军退到五百里远时,城内卫军便放下心来,放松了警惕。蒙古大军休整几天后,有一晚哲别突然下令,率大军进攻讹城。大军夜行五百里次日清晨到达城下,进行突攻。因城内毫无准备,成吉思汗大军轻易攻破了城,并获全胜。
这让后世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无论是夜行五百里也好,连续推进三个月,日平均行军一百五十公里以上也罢,都是骑兵不具备的。中国古代烽火特骑,是能做到日行八百里,不过这个速度是建立在完备的驿站体系下,采取拉力的方式完成的,古代的驿站间隔二十至二十五里,正好是一匹战马在养精蓄锐的情况下以冲锋的速度完成的。每一个驿站之间大约需要一刻钟左右,如果骑士体能足够好,做到一个小时行驶一百里完全不成问题。可是蒙古大军是如何做到如此恐怖的速度?
多亏后世的一个节目,叫百家讲坛,就有一群专家在研究蒙古行军速度问题,最终还真的让他们给研究出来了,那就是蒙古骑兵采取的不是奔马,而是走马。别看奔马和走马只有一字之差,可是行军效果却天差地别。如果有朋友观看赛马的视频,可是进行慢放,赛马在冲锋的时候,总有一个瞬间马匹四蹄腾空,这样以来战马在奔腾过程中的体能消耗非常大。短程赛马时,千米距离战马冲刺一般在一分钟左右,可是这只是马匹的瞬间速度,像人百米赛跑一样,可是长途奔驰,战马肯定做不到这样的速度。走马,就是利用马匹像人在竟走时一样,无论何时,马匹的四腿总会有一条腿在地面上,而匹马在速走的时候,则可以大量节省体力。
冉明在试验的时候,曾用一百匹马进行试验,结果二百里的距离马匹在走马时居然可以在一个半时辰内走完,这个时速,达到惊人的三十三公里左右,要知道即使耐力最好的铁蹄马(蒙古马的祖宗)在奔腾的时候,也不过时速达到五十公里,可是也仅仅能勉强奔驰半个时辰而已。
对于蒙古马,冉明自然知道,虽然在这个时候还没有蒙古人,可是蒙古马早就有了,乌珠穆沁马、百岔铁蹄马还有乌审马,这都是后世归结为蒙古马的马种。冉明在组建安西军的时候,并没有让安西军骑兵装备魏国数量最多的鲜卑马,也没有装备华夏早在汉朝时候改良的河曲马,而是采取了其貌不扬的百岔铁蹄马。
经过训练,百岔铁蹄马在行马状态下,可以做到以时速三十公里的速度,连续行军三个时辰而不用休息。经轮换状态下,第一匹战马可以连续走马三个时辰,而第二匹马则可以走马两个时辰。这样以来,安西军骑兵就可以每天行军五个时辰,既十个小时,行程六百里。可是郭世彦深知兵鬼神速的道理,他仅仅让士兵携带了少量的干粮和水,而托运物资的马匹也采取走马行军一个时辰,在这种拼命强行军之下,仅仅一天时间就抵达了巴里坤湖(今木垒县境内,昌吉州最东部与蒙古国接境线一百五十公里处)。
而巴里坤湖距离北庭的距离仅仅二百六十里左右,郭世彦在十二个小时的强行军过程中,居然走了一千多里。不过此时全军无论人马皆疲惫不堪,特别是大量士兵掉队了,在巴里坤湖东岸宿营时,经过清点全军人马仅仅六千出头,超过三分之一的士兵掉队了。
在郭世彦的帅帐内,一个个军官都显得异常憔悴,坚忍每个人的军服都有一股酸臭味,几个军官的双股间甚至出现了斑驳的血迹,但是站在郭世彦面前。每个人都尽其可能.收拾了自己的军容一番。
当然郭世彦的样子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满嘴都是水泡,都西域烈日晒得脸都脱了一层皮,郭世彦看也没有看这些军官,而是用深邃的目光看着黑暗的夜空。“诸位给坐下吧!”
这时,郭世彦这才转过身子面对众军官,他的脸上习惯性的浮现出带点嘲讽的笑容:“西域果然大乱了,这一路上,千里奔驰,众将士皆疲惫不堪,说实话本将自己股间都血肉模糊,别说骑马,就连挪动一下都异常疼痛。这西域自汉代起,就是我华夏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