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炮兵(1/2)
这天,第131师追着德军五十公里。
这并不是说苏军喜欢追着德军打,德军第198步兵师的素质很好,作战意志也很顽强,每次都是败而不溃。
如果可以的话,苏军宁愿绕过这个对手。
问题就在于这个德步兵师相当自负,他们以一个师对阵苏军一个军甚至有可能还是两个军也敢分成几部份并守着交通要道。
不过从总体战略上来讲这是没错的,将兵力集中在一处没有太多的意义,因为需要固守的有利地形往往就只一处,被突破就是突破了。
另一方面,德军的防御有些像舒尔卡在基辅前使用的“滚筒式”防御,也就是分成几道进行防御然后一层层的退。
显然,只要德军第198师步兵师挡住甚至迟滞了苏军前进的步伐,西面被击败的罗马尼亚第1装甲师就有时间再次集结,同时东面意大利远征军又会在两天后赶到,于是就能将苏军彻底挡在乌曼地区。
问题就在德军兵力太少了,而且第一道防线被苏军迅速突破……“滚筒式”防御往往是第一道防线最重要,因为第一道防线是否达成既定目标直接决定了第二道防线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做准备,接着第三道防线很可能也没有做好准备,进而整个防御节奏都因此而崩溃。
接下来的战局就是这样发展的。
也许是知道自己兵力不足,德军的防线间隔7公里。
后来舒尔卡才知道,7公里的距离不仅是为了增强两道防线之间的联系,更多的是因为德军火炮射程。
此时的德军装备的火炮主要是105毫米le.fh18榴弹炮,这款榴弹炮的射程为10公里。
如果两道防线相距7公里,德军将炮兵阵地布设在第二道防线后,就能为第一道防线提供炮火援助……德国人也的确是这么做的,所以苏军在进攻第一道防线时才会遇到那么大的阻力。
但是在德军第一道防线崩溃之后这些炮兵就基本失去作用了。
这些炮兵原本已计算好诸元设置了几个炮火封锁区,但因为德军的溃退使他们无法对这些封锁区开炮。
苏军一路跟在德军逃兵后前进。
此时苏军机械化师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汽车往前一开,部队和装备就成批成批的往前运……虽然因为路况差而且德军在撤退时还炸毁公路,但汽车终究还是比步行要快。
在车上时演员就好奇的问了声:“他们为什么不埋设地雷?我们在撤退时就是这样做的!”
“他们魂都吓没了,没时间布雷吧!”小偷回答。
战士们全都呵呵笑了起来,不过这个答案却不能让人满意,因为大家心里都知道德国人没有乱到这程度。
“他们相信能挡得住我们!”舒尔卡一边倒出手壶里的水冲涮着手上的烂泥一边回答。
“是的!”老兵回答:“因为这是他们的后勤补给线,他们自己的坦克、汽车等都要从这里经过,如果他们认为能挡住我们的话,就没必要布设太多的地雷!”
舒尔卡说的其实并不完全正确。
德军没有布雷的另一个原因,是德军是进攻的一方,而且进攻十分顺利,这样一来地雷就不是很有必要了……进攻方更需要的是子弹、炮弹、汽油,地雷主要用于防御。
再加上连日来的暴雨使运输情况恶化,于是地雷这玩意都被积压在后方没有往前线运。
当然,德军相信能挡住苏军也是原因之一,如果一早知道会陷入这种困境,他们怎么也会找一批地雷阻滞苏军的追击。
如果是这样的话苏军就麻烦了,他们要一边前进一边排雷,或者以坦克为代价去辗压地雷,无论是哪个选项都会给德军更多的准备时间。
但是现在,苏军的前锋几乎是踩着德军的尸体闯入其第二道防线,等舒尔卡等人赶到时战斗都已经结束了。
一营越过这些战斗单位继续往前推……“闪电战”的核心就是一个“快”字,前锋被挡住消耗了一定的动能,后续部队就应该像一bō_bō海浪似的继续往前推。
结果这一推就中大奖了,一营一头扎进了德军的炮兵部队里。
是时德军的炮兵部队正在紧急撤退,他们显然也没想到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原本估计至少可以挡住敌人两天的两道防线却在两小时内就被突破了。
这让德军炮兵部队乱成一团,匆忙收炮搬炮弹。
就像之前所说的,汽车之类的运输工具普遍优先配给装甲部队,配属给步兵的炮兵部队即便是德军也有许多是用畜力运输,这时候紧急撤退当然就会遇到各种麻烦:
首先要将炮盾拆除……这并不是必须的,进入雨季之前就不需要这么做。
但是现在,德军的105榴弹炮总重1525公斤,如果装着炮盾在雨中全重上路,几乎不可避免的会陷入泥坑中。
其次是要装卸弹药或是拖挂火炮。
这原本并不是什么难事,德军炮兵平时就没少演练过,他们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有条不紊的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即便此时正大雨倾盆。
问题就在于训练场与真实的战场不尽相同:战场上骡马容易受惊,远处一发炮弹过来这些牲口就到处乱跑,怎么拉都拉不住。
于是叫喊的、惊呼的、催促的……整个炮兵阵地就像菜市场一样混乱不堪。
一部份用汽车运输的想要走在前头,却被因为乱跑而陷在公路中央的马车而挡住了去路。
“把这该死的马车推开!”司机从驾驶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