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海权论(2/2)
自己,不把自己弄死不甘休……即使到了此刻,张经也坚信皇上只是受了严嵩赵文华一时的蒙蔽,等到他抵达京城,面见皇上,亲口陈述这一年来他在东南抗倭的准备和实绩,皇上一定会相信他,而不是赵文华这个满口谎话的奸佞小人。
“等着瞧吧!”赵文华和张经心里同时闪过这句话。
目送张经被缇骑押走,赵文华才眼睛一转,向屏风后面的人影道:“汝贞,你还要呆到什么时候?”
胡宗宪慢慢走出来,道:“张经冥顽,我看他必要在皇上面前申诉的,殊不知他说的越多,越义正言辞,越慷慨激昂,就越令皇上恼怒。如果不分辨的话,最多也就罢官解职,除籍还乡。但如果他不服气非要争辩,那便是李默也救不了他。”
“这是为何?”赵文华前一亮道。
“因为张经的灭倭方略,是要打万全之仗,”胡宗宪道:“但陛下和内阁对倭寇认识还不全面,只以为和广西苗民叛乱一样,一两年也就彻底镇压了。内阁每年在抗倭事宜上花销大笔银子,如今张经又掌控六省财政,拖的时间越久,就越让内阁和陛下怀疑。他们希望速剿,张经在策略上与朝廷不一致,这才是导致陛下要拿下他的根本原因。”
赵文华大笑道:“妙啊,汝贞,你看得真是透彻!”
胡宗宪的嘴角也泛起一丝微笑来,然而很快这笑意就隐没了,“不过圣旨让李天宠暂代张经之职,而李天宠和张经是穿一条裤子的,如果不把他也扳倒,那就不算竟全功。”
“当然,”赵文华阴狠道:“李天宠孤掌难鸣,而咱们要直追穷寇!”
他说着又道:“李天宠不过土鸡瓦狗罢了,如何能经略东南,担任这么重要的职位?我看朝廷要想平定东南,必须依靠你这个柱石啊。以君之材,必成大器!”
赵文华对自己的认识还是有的,他就是个惯会搬弄嘴舌的人,如果让他带兵——他还真不是没带过,之前他见张经按兵不动,欲建奇功,便越过张经,以重金犒赏狼兵,令其进剿倭寇。结果狼兵被他派出去与倭寇战于漕泾,却遭到数倍于己的倭寇反击。漕泾之战,仅狼兵头目,便有钟富、黄维等十四人战死,打了个大大的败仗。
赵文华是绝不敢揽过兵权的,他督师可以,带兵那就是一窍不通,如果江南在他手上丢城失地,别说是皇帝,严嵩第一个要掐死他。但赵文华还是要在江南总览大权,他已经看中了胡宗宪这个人物,知道他胸藏百万兵,比自己能耐大,重点是对自己恭顺有加,已经投靠了严党一方——如果将这个人推上去,那就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了。
想到这里,赵文华得意地哈哈大笑道:“扳倒了张经,汝贞你取代他,咱们兄弟齐心,定能干出一番大业来!”
陈惇从鸡鸣寺回来,屋里漆黑一片,这时候大家都在梦乡中了,独他一个睡不着觉,干脆披衣而起,又坐在书屋内,开始修改自己的稿子。
他最新完成的一篇文章并不是自己在南洋的游历,而是对大明海洋提出了根本性的战略思考。他引用了三百年后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的思想,提出“海权”的概念。马汉海权思想的核心价值,在于他他首次展示了海权作为一种国家政策工具的价值和有效性,这个被陈惇着重阐述了。
海权论亦称“海上实力论”或“海军制胜论”,主张建立海权、控制海洋是胜利和强国之本的战略理论,主张建立并运用优势的海上实力以控制海洋,进而实现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目的。
陈惇下笔的时候,切切实实感到了困难。因为马汉那一套他聊熟于心,但马汉是通过对历史的详尽叙述,从而将此前有关海权的分散理念综合成为一套逻辑严密的哲学,他举的例子是拿破仑以及英国詹姆士一世时期的海战——但陈惇就没有例子可以举。
中国古代水战的例子,完全不足以证明海权论。因为就没有在海洋上大规模打过别的国家,长江上打过几次,比如赤壁,明太祖和陈友谅鄱阳湖之战,又称作是鄱阳湖水战,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战,其中朱元璋投入兵力二十万,陈友谅投入兵力六十五万,最终结果以朱元璋大获全胜而告终。但这只能说是统一江南争夺天下罢了,决不能算是夺取制海权,控制海洋的战例。
陈惇提出一个争夺海洋霸权的概念出来,却不能从地理位置、国家领土大小范围、人口数量、政府的性质和政策这些方面论述,因为不光是中国,西欧也没有例子可以供他举例。他只能先将这些圭臬经验一条条总结出来,呼吁提供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口培育,储备海军后备力量;呼吁朝廷重视大明水师,因为夺取制海权主要依靠占优势的海军,舰队是海上力量的主体,而夺取制海权的基本方法,是海上舰队决战和海上封锁。
雄鸡唱白,看着自己修改再三的稿子,陈惇叹了口气,随即起身向文集报社走去。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