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小说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重生之这个崇祯有点萌》

123读书小说网(123dushu.cc)

首页 >> 重生之这个崇祯有点萌 () >> 第一百二十一章 跨越数千年的生命线(求收藏)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123dushu.cc/157079/

第一百二十一章 跨越数千年的生命线(求收藏)(1/2)

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以后,为了解决漕运的问题,索性将国都从长安迁移到了洛阳,如此一来,自然大大减少了首都对于粮食的需求。和西汉王朝不同,对于东汉王朝来说,漕运只是个短期、临时性的行为,汉光武帝刘秀索性在精简官员的时侯,将护漕都尉也一并罢免了;

经过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年的割据后,中国在隋代终于再次统一,隋炀帝杨广继承皇位以后,将都城从长安移到洛阳,为了加强南北方的交通,隋炀帝杨广决定将几处前朝修建的运河和河流连接起来,挖掘、开垦了通济渠、永济渠,再进以扩展,最终形成以洛阳为中转,北起河北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的京杭大运河;通过京杭大运河,南方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都--洛阳城,隋炀帝杨广时期建造的回洛仓、兴洛仓等,都是长约一千米,宽约三百六十米的超级仓库,回洛仓、兴洛仓等粮食的储备都在百万石以上。

隋炀帝杨广除了兴建大运河之外,又大动干戈三征高丽,三游江都,由于无止境的征发民力,造成了隋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爆发,隋朝灭亡,在距离隋朝灭亡过去的二十年后,贞观十一年(公元六百三十七年),监察御史马周给唐太宗李世民上了一道奏折:“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可见当时隋朝储存的粮食,到了贞观十一年,仍然没有吃完。难怪民间有“隋炀帝开通运河,唐太宗、宋太祖受益”的说法。

五代时期,后晋史学家刘昫所著的《旧唐书》中,曾经记录了永徽三年(公元六百五十二年),唐高宗李适执政时期与户部尚书高履行的一段对话,唐高宗李适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进户多少?”高履行奏称:“进户总一十五万。”唐高宗李适又问曰:“隋日有几户?今见有几户?”高履行奏:“隋开皇中有户八百七十万,即今见有户三百八十万。”

此时距离贞观十一年,又过去十五年矣,唐朝的人口居然还没达到隋朝开皇年间人口的一半,隋炀帝杨广之所以储存如此多的粮食,是因为当时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五千万人的峰值,隋朝开皇年间的人口纪录一直要到后来唐玄宗天宝年间才被打破。

自唐玄宗执政末年,长安城人口激增,日益依赖漕运,唐德宗执政期间因为藩镇割据阻断漕运,长安城出现了大面积的饥荒,当时连禁卫军都忍受不了饥饿,差点就要造反了,就在这个危难关头,漕粮及时运到,才平息了一场“滔天大祸”,唐德宗心有余悸地对太子说道:“粮食终于运到了,我们父子项上人头总算保住了!”可见,唐朝的漕运堪称朝廷的生命线!

北宋王朝直接将京城建在东京汴梁(今开封),漕运所经过的路线较隋唐时减少将近一半,同时又对运河河道进行了一系列整理,提高了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南宋王朝直接建都杭州,就近取粮,漕运以长江及江南河流为运输干道。

大明王朝开国之初,曾经实行过短暂的海运,然而在成祖皇帝时期,一位能吏的出现,改变了漕运的方式。这个人就是陈瑄,陈瑄在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参加过讨伐云南一带蛮族的战争,陈瑄“能征惯战”立过不少战功;建文帝朱允炆执政期间,任命陈瑄统领南京水师,然而,陈瑄却作了一件“忘恩负义”的事情,他在建文帝朱允炆与燕王朱棣的战争中“临阵倒戈”,主动迎接燕王朱棣渡过长江。

永乐元年(公元一千四百零三年),明成祖朱棣“投桃报礼”地任命陈瑄总管漕运事宜,明朝初年,因为倭寇时有侵扰,海路并不太平。到了永乐十年(公元一千四百一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决定改用河运,然而自蒙元一直采用海运,大运河河道年久失修,堵塞的地方很多,相比海运,河运也有河道较浅、运输船只相比海运小,运输容量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急待解决。

陈瑄从准安的管家湖开凿了清江浦,使得漕船可以直通黄河,接着又疏通了江苏徐州到山东济宁的河道,在江苏泰州疏通白塔河,让漕船可以连接长江,他还在沿海修筑了不少船闸,长堤,粮仓,提高了漕船的运输能力,增加运输容量。

陈瑄活到六十九岁,死于漕运总监任上,他一生历经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明仁宗朱高炽年号)、宣德(明宣宗朱瞻基年号)五任皇帝,可谓“五朝元老”。陈瑄担任漕运总监将近三十年之久,他处事精细,考虑问题长远,明宣宗朱瞻基认为陈瑄能确保京城的粮食供应,功勋卓著,追封他为平江侯,追赐谥号为“恭襄”。

对于考中进士的广大学子们来说,并不一定马上就可以“飞黄腾达“,大明王朝规定,新人只能等职位出现缺口,才能补充上去。虽然时代不同,但人们想要找个好的工作心思是一样的。最少欢迎的当然是去翰林院做清贵,熬完资历后就可以当阁老;但是漕运衙门,在大明王朝来说也是个肥差:河道清理疏通、往来船只管理、每年高达四百万石粮食的储存运输等等这些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徐光启抑扬顿挫地道:“漕粮在贮运过程中有损耗,为了弥补这部分的消耗,于是由州、县官员征收附加费用,他们借此机会横征暴敛,我曾经见过一个杨一脚的故事。”

胡子睿颇有兴致地问道:”老先生不妨详细说说。“

随着徐光

状态提示: 第一百二十一章 跨越数千年的生命线(求收藏)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