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国乱 第三百六十九章 重镇兴商(1/3)
第三百六十九章 重镇兴商
丹凤门的侧门缓缓地开了,数百骑兵护卫着张焕的马车从大明宫内疾驶而出,向朱雀大街方向方向驰去,马车内,韩滉坐在前排,扭着身子向后排的张焕讲述楚家的渊源,“楚家向来家风强悍,从开元年间楚明元时代起,楚家便在吴越招收民风彪悍的民众建立田庄庄丁,据说最多时曾到三千人,但这些家丁散布在各个田庄,也未能引起朝廷重视,到了楚家第二代楚檀.....”
说到这里,韩滉迟疑了一下,楚檀可是张焕的外公,如此直接称呼名讳是否会引起他的不快,他偷偷看了一眼张焕,只见张焕正闭着眼睛听自己述说,对提到楚檀的名字他没有任何表情,韩滉心里才慢慢定下,又继续道:“楚家的兴盛就在第二代楚檀的手上,到天宝十二年时,楚家的庄丁大为增加,据说已经超过了两万余人,后来安禄山造反,楚檀又设计杀掉了贺兰进明,兵力一下扩张到八万人,楚行水当时是楚檀的长子,他受命率军北上救援陈留,也就是此战,奠定了楚家跻身七大家族的基础.”
韩滉很简洁地介绍了楚家的发家史,他知道张焕更想知道的是楚家的现状,他又略略叹了口气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用在楚家身上最是恰当不过,当年楚家的崛起是何其血性,但天下承平后,楚家占据了大唐最富庶的淮南一代,人口迅速繁衍,家富敌国,楚家也就迅速软化了,如果说人才,楚家确实是人才辈出,楚家的第四代个个才华横溢,连我那儿媳楚明珠也写了一手好字,更不用说楚潍、楚淮、楚漳这几个楚家的子弟,被誉为广陵天骄,只可惜他们才华虽横溢,却是沉溺赋,在政治方面毫无建树,更不用说军事作战,若不是这次中原之乱楚家得了数万李师道的濮阳军,恐怕他们淮南军的战斗力连我的团练兵都比不上。”
“我听说广陵郡刺史叫做赵严,此人如何?”张焕忽然插口问道。
韩滉并不知道张焕与赵严的关系,他笑了笑道:“这个赵严的父亲只是个小吏,却能在短短的七八年内做到刺史之职,着实不简单,且不说他为政才能如何,有一点我就很佩服他,当年赵严做金陵县令时,楚行水之弟楚行云想把自己的嫡女嫁给他,命他休掉发妻,他的发妻姓林,听说只是一个医生的女儿,一般人而言,这种事求都求不来,可他倒好,说做妾可以,发妻绝不休掉,这份骨气着实令我佩服。”
张焕点了点头,赵严从来都是侠义心肠,为自己甚至连命都肯付出,现在看来他的人品还是如旧,并没有被官场所污,广陵郡刺史,张焕微微地笑了,或许解决楚家的危机,就在赵严的身上。
“监国,我对解决土地问题一直有一个想法。”韩滉终于抓住了和张焕独处的机会,他小心翼翼道。
“你说!”张焕一下子坐了起来,土地问题一直就是他心头大患,虽然他手中尚有余田,可以暂不触动各大世家、贵族的利益,但现在是大唐人口稀少之际,一旦人口滋生,和各大世家的矛盾将不可避免,而且废奴制又事关各大世家及权贵的切身利益,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推行,虽然可以依仗武力强行推行,但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这段时间张焕一直就是在为此事而殚精竭虑,现在久在江南为官的韩滉居然有想法,怎能不令他惊喜交集,一时间,楚家的问题也暂时被他束之脑后。
韩滉沉吟一下才缓缓道:““其实我的思路就只有四个字:重镇兴商。”
“重镇兴商!”张焕心中闪过一丝明悟,他不露声色继续问道:“请韩使君说明。”
“这是我几十年来在江南为官的体会,也亲眼目睹了江南的发展,无不是因城而起、因利而聚,且不说大唐第一商业都会广陵,商肆之盛,延续百年,东有日本、新罗倭贾至,西有大食、波斯胡商来,天下珍玩,汇聚于此,京中权贵高门在江都开店者更是不计其数,故有大唐商税,七分取自扬州的说法,江南除广陵外,更有润、苏、杭、常等数州,东吴繁剧,首冠江淮,复叠江山壮,平铺井邑宽,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这是指苏州吴郡;东南名郡,轻清秀丽,百事繁庶,咽喉吴越,势雄江海,陆控山夷,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地上天宫也,这是指杭州余杭......”
韩滉不吝辞藻地描绘着江南富庶,张焕也闭着眼睛,想象着那秀丽富甲的东南形胜,一时竟生出了江南一游的念头。
“安史之乱后,北方满目疮痍,唯有江南商业繁荣、鱼米富饶,给大唐的复苏带来了机会,但自肃宗皇帝起,各地官府对商贾屡经限制,轻则严税苛剥,重则抄家取财,虽然这是摄取军费而不得已手段,但对商贾朝令夕改的做法至今未变,前一任刺史开明,或许鼓励工商,但到了下一任刺史则又限商兴农,打击商贾,这样一来,商贾朝不保夕,便纷纷开店赚钱、入乡买田,使民众始终离不开土地,城镇人口也难以增加。”
说到这,韩滉微微叹了一口气又道:“我在吴郡做刺史时,曾有巨商赵千年,家有绫机八百张,有雇工两千余人,昼夜纺织,家财巨万,那些雇工按劳取酬,多则日得三百钱,少也有百钱,吃宿皆在赵家,养活了一大家子人,这样,不费朝廷一米一粟,便可解决近万人的生计,可惜肃宗皇帝听信谗言,派劝农使到江南禁商,把赵千年雇工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