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各方意见(2/2)
著的基层经验远不如吕胤,但是在典章制度方面却是胜过的,聪明机变也是差相仿佛,这一番话说得郭炜大起知音之感,甚至觉得王著比自己还能领会累进税制的基本精神,解说得比自己的笨嘴笨舌强得多了。穿越之前的工程师生涯,主要靠的是技术和事实说话;企业家生涯,在内部主要靠的是股份说话,对外谈判主要靠的是利益说话;穿越之后的皇子皇孙生涯又多半依赖了亲情和身份,登基之后更是用禁军的火铳说话的时间太多了,一旦朝中出现强烈的异议而又不属于绝对的敌我矛盾的时候,郭炜这才发现自己的说服能力已经大幅度下降了。
嗯……好在以前无论文武的升迁,自己在下意识中都一直在尽量地让他们的出身保持五花八门,除了文臣的荫补、科举两条路,武臣的荫补、战功与武学三条路没有什么改动之外,还是很注意让他们的履历保持多样性的,因而朝中与军中就不可能形成铁板一块的局面。这种利益集团的平衡可不光是帝王权术,端的是治国的正道啊~
“听王仆射说来,莫非这累进税制还与两税法是一样的了?那么又何必多此一举地去改了?”吕胤其实已经察觉到了王著那段话回避了什么,但是他也不可能明确地指出来,因为那种东西实在是上不得台面,所以他得另辟蹊径,“两税法的地税以田土为本,按亩计税,税率均一;户税以每户资产为本,按户产计税,税率简单。眼前的这份累进税制方案,设定的税率梯度太多,需要每年估算民户岁入,州县要为此增加不少官吏,若是二者并无本质区别,却是不如沿用旧法。”
王著又是笑了笑,然后不紧不慢地说道:“吕学士误会了,我并不是说陛下拟议中的累进税制和两税法完全一样,而是说二者的基本精神原则是一样的,都是舍人税地,都是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而且同样是家产越多的民户税额越高。既然大唐中期的豪门巨室世代显宦都不曾反对一个文人宰相提出来的两税法,为何今日面对陛下却会反对了呢?”
“州县地方需要为新税制增加官吏之事,吕学士也无需过于担忧。”插话的人却是李昉,这又是郭炜想不到的,“只要新税制能够有效地增加朝廷岁入,而对于仅够糊口的小民又减少了征敛,从而减少逃亡户造成的赋税损失,减少流民造成的盗贼作乱地方不稳,州县地方为此增加些官吏并非大事,总比为了对付盗贼而增加州郡兵与民兵团练要好。”
郭炜在事前没有想到吕胤会是挑头反对他这个税制方案的重臣,在明白了吕胤的立场依据之后,却又想不到和吕胤出身差不多,甚至更为高门大户的李昉,居然会转而支持起王著来。
难道说儒家经典的教育、仁政的理想,真的能够影响到一个人的阶级立场?以致于催生出“天良发现、自行觉悟之个人”?还是说李昉只是在权衡了朝中的力量对比以及自家可能的利益损失之后,就此做出了一次明智的站队?
不管怎么说吧,首相和户部尚书都出面支持这个试点方案,而且户部尚书还是明显的高门大户出身,这对于此次朝议总是一件好事,放到一次朝议中也许只是一个小转折,而放到大历史背景之下,则很可能当得上里程碑的评价了。
……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