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亦可往(1/2)
“陛下,河东之战进行得非常完满,积年之寇于三个月之内即告破灭,十万胡虏被歼灭于滹沱河谷,更为难得的就是,在此期间我军并不曾严重扰民,所以除了忻州与定襄被胡虏付之一炬之外,河东各地遭到的破坏都不大,今年的春播春耕都不会被延误了。(_《》)唯一可惜的是,忻、代两州遭胡虏累月荼毒,滹沱河谷左近的青苗均已不存,两州的冬麦基本绝收,就是在开春之后抢种早粟或者高粱,也很难保证接得上当地民户的口粮——须知他们过冬的口粮早已被契丹军与伪汉掠去泰半,幸存者如今都要靠朝廷的接济……”
代州城的府衙之内,首相王著正在向郭炜总结河东之战,当然,作为文臣之首,他的汇报重点显然是放在了民政上面。
郭炜带着锦衣卫亲军一路撵着契丹军北上,然后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又安心地待在代州城内静等马仁瑀率军歼敌的好消息,嗣后却没有急匆匆地赶回晋阳去搞什么受降和进城的仪式,反而将两府的主要官员都召集到了代州城,将招降纳叛与接收太原城的事情全都交给了河东行营处置。
王著等人虽然对皇帝在决战之后不南归反而传召他们北去暗暗感到纳罕,却也没有特别地表现出多少惊异来,毕竟河东之战最大的变数和真正的挑战就是契丹援军,在歼灭了契丹援军之后,刘继元的绝望投降是完全可以预期的,处理这些事并不真正需要皇帝亲临——西蜀孟昶、岭南刘鋹的投降可都没有皇帝或者什么重要文臣到场。
等到一行人过了石岭关以后,特别是路经忻州城的时候,他们目睹了沿途与石岭关以南完全不同的景象,这才自觉对皇帝的意图有了一些把握。
石岭关以北、牧马水的两岸,别说是河滩上的枯草了,就连地里的冬麦苗都被啃了个一干二净,而且一路行来,官道两边的田地里差不多都是这幅景象,地里的那些麦苗被啃得光秃秃的乃是正常现象,其中能够剩下小半拉的麦苗就是足够幸运的了。
尤其令人震惊的就是忻州城的残垣断壁了,一座晋阳北面的重要城池如今却成了一片废墟,任谁看了都不免有些恻然,更何况栖居在城外临时帐篷里面的幸存者的生存状态看着就令人酸鼻——原先应该有一两万人的大城,此刻竟然只剩下了两三千百姓,其他人不管是被那场大火烧死了,还是被契丹军拉了壮丁死在代州城、雁门关下,都是胡虏作孽。
还是皇帝仁德啊……这一战不仅是没有从河东地区征集粮草,而且还用军食来救急忻州的这些难民,也幸好是这些年在潞州、镇州、河阳等地积储了足够多的军粮,不仅支撑禁军在河东长期作战绰绰有余,现在匀一些出来给灾民们渡过难关也是颇有余裕。
所以王著在给郭炜总结汇报整个战情的时候,虽然重点提到了忻、代两州百姓的口粮困难,但是并没有以此困窘——潞州、镇州、河阳等地为了征伐河东准备的军粮足够十多万人马围城一年半载的,现在战争在三个月之内就结束了,太原城内的库藏可以被利用上,围城的军队应该在几个月之内就能陆陆续续地撤离,保证河东百姓渡过这个春荒乃至给他们提供粮种都不会是多大的难事。
仁政,还得用钱粮来堆的啊……
可以确定的就是,整个河东地区多半会被蠲免一年的赋税,像忻、代两州这样的过兵重灾区基本上会蠲免两年,甚至有可能是三年。像这样作战时大笔的投入,取胜后却好几年收不回本钱的事情,也就只有真正的王者仁君才能做得到了,这还是幸亏大周的这几个皇帝都很励精图治,虽然频繁用兵却又不穷兵黩武,所以各地的府库都算充盈。
“嗯……禁军这些年的长进确实很大,如今都懂得要爱惜百姓了。刘继元既然已经归降,河东百姓也就是朕的子民了,朕又岂能让他们受冻馁之苦。”郭炜倒是没有像王著等人想的那么多,“两州灾民的救济、度荒粮种的发放和组织各地抢种抢收,就要劳烦宰相和行营转运使来具体安排了,朕信得过众卿,必定不会让朕失望,必定不会让当地百姓在王师复土之后遭致流离。”
说实话,让两府大臣途经被契丹军大肆荼毒的地区,激起他们的安民赈济之念,这完全就是意外之喜,属于郭炜的无心插柳。他之所以驻跸代州城而不南下,之所以把两府大臣都召到代州城来,其实是有另外的打算,只不过王著一上来就谈到了灾民的问题,郭炜也不好立即转移话题罢了。
皇帝如此重托,王著自然是满怀责任感地应承下来:“臣等一定不负陛下所托,定然尽心竭力于灾区、灾民的安置,务必不使一人流离失所,务必尽速恢复耕稼,让河东百姓尽快体会到皇恩浩荡。”
“嗯,很好……”
对于王著的这种担当,郭炜相当满意,不过他也只是赞许地点了点头,却没有进一步发话,在场众臣也不知道皇帝这是什么意思,一时间屋内倒是有一点冷场。
郭炜只沉吟了片刻,终于还是决定说出自己的打算:“不过朕将众卿从平晋城召来,主要的却不是为了忻、代两州的赈济,而是要和众卿商议一下朕下一步的行动……”
听皇帝说到这里,王著以下诸人不约而同地抬头看了郭炜一眼,一个个难掩心中的诧异之情。
下一步的行动?河东之战进行得非常完美,歼灭了契丹的援军,迫降了刘继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