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归来(1/2)
侦骑得令而去。
孙远心中仍喘喘不安,问道:“先生,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
“叔父,既然不战,我军还是赶快调头西行吧!”杨祚说道。
杨渡说道:“不可,高句丽人距离我们太近了。我们若是匆忙疾行,人马响动,不免惊动林中飞禽走兽,要是被高句丽人看见,会暴露我们的行踪!”
“那我们就呆在这,等着被高句丽人发现、斩杀?”杨祚不满地说道。
孙远也忧心说道:“是啊,先生。我们不能在此坐以待毙啊!”
杨渡招来一名传令兵,说道:“吩咐下去,所有人与马,全部口衔一根枯草,隐蔽在树林之中,不得随意出声,不得随意走动,如有违抗,立刻斩杀!”
“先生”孙远吃了一惊,惊道:“这是干什么?”
杨渡说道:“公子,非常时刻,必须行非常之法。人马衔草,是为了不轻易发出声音;发布军令,是为了严格约束将士,不暴露我们的隐身之所!”
“此刻,我军生死攸关之时,也顾不得其他了。”杨渡说道:“若是让高句丽人发现我们,全部都得战死荒山!”
孙远听罢,也不得不赞同!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这句话原意上并没有太多过错。孙远原本心中也不想,用如此暴戾军法约束庶民。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话的意思就是,民众知晓礼仪,那就不要干扰他们;民众不知晓礼仪,那就要教化他们。
此刻,辽东军队伍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解救回来的俘虏,恐怕他们早已吓破了胆,让他们报效杀敌,只怕也是有心无力!
现在,军中俘虏们用不堪大用,只能盼望他们能不坏事就行,何敢有太多奢望。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还有另外一种意思:对于老百姓,只能是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可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这样去做。
这两种读法,意思竟然截然相反。
孙远身为现在的准知识分子(高中还没毕业),他原本相信,孔子是提倡“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不是吃官饭的文人,前者才是孔子他老人家的本意。
后者完全是将百姓当成蝼蚁,可以任意处置、驱使,完全不顾任何礼仪、法律的约束,这岂是明主所为,只有桀、纣一般的昏君才能干得出来!
春秋末期,虽说还处在礼乐崩坏之时,但是新的思想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纷纷茁壮成长;孔子这般开明的贤者,一心要行仁义大道,岂会将百姓视如刍狗,任意杀戮;这恐怕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自私统治者,以及那些无耻文人的恶意歪曲,肆意污蔑。
孙远忽然想明白一些事,自古有言:治国以仁,治军以法。一味地讲究仁,并不能解决国中所有的问题,过于仁义,便是软弱;同样过于严法,便是暴戾。
后世比较适当的做法便是:仁义在前,刑罚在后;正所谓先礼后兵,礼仪不成,则刀剑相见;这样既释放了顺民的天性,又打击刁民的恶行,一举两得,一石二鸟!
法不可一成不变,要适应时代的潮流;人也不可拘泥于一时,也要顺势而为。法一成不变,前期纵然是利国利民的好法,随着时异事更,后期也会变成坏国害民的恶法;人亦如此!
呼呼……!呼呼……!
远处传来一阵阵鸣响,孙远的思绪从遥远地方清醒过来。
“叔父,高句丽离我们好近啊,再走几步,恐怕就要迎面撞上去了!”杨祚说道。
杨渡兵不接话,他吩咐传令兵,说道:“吩咐下去,所有人隐藏身形,切勿出声!”
传令兵得令,快步轻声奔走而去!
“先生”孙远说道:“高句丽人就在对面山的背面,他们若翻过山头便能发现我们!”
杨祚接着话头,说道:“没错!叔父,要不我带领将士过去突击一阵,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祚儿,你住嘴!”杨渡有些恼怒,说道:“你冲杀一阵倒是痛快了,同时也会把我们的目标暴露;现在全军大多都是老弱妇孺,暴露了我军行迹,后面如何脱身?”
杨祚嘿嘿一笑,绕了绕后脑,不再敢说话。
“先生”孙远身临战阵比较少,就算前面两阵,也没有亲自下去厮杀,此时他不免有些紧张,说道:“先生,为防止高句丽人误打误撞闯到这边来,我们不妨派些将士到前面山腰处埋伏,以防不测!”
杨渡看了看少主微微发白的脸色,宽慰说道:“公子计策不错。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高句丽人已经近在咫尺,我军若有响动,必定会惊动敌人,将自己暴露在对方面前。”
“那只能盼望韩成马到功成,成功将高句丽人引走。”孙远不禁叹道。
杨渡笑了笑,说道:“公子放心,韩成定不辱使命;就算调虎离山之策失败,高句丽人来攻,我军居高临下,又隐身密林之中,敌人也奈何不得我们。”
“这莫非是兵法之中: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孙远问道。
杨渡有些惊喜,说道:“公子天资聪颖,一看之下便能融汇兵法,可喜可贺!”
“可是,先生。”孙远说道:“兵法亦又有云:包原隰险阻屯兵者,此兵法大忌也!我们此刻屯聚之处,岂非犯了包原隰险阻之忌?”
杨渡微笑说道:“公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包者苞也,即是草木丛生之地,此处利敌火攻;原者,高平之地,容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