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浪里水花(2/3)
上,小半斤白酒那是没跑的了。“爽也得把事先干完,快点搞,搞完回家!”水虎心里虽然也舒坦,但他为人做事还是要比这个不着调的发小靠谱得多的。
“哎!只是不晓得他们那么多鱼都跑哪去咯?要不然,我非得!”
“非得啥?发洪水的鱼吃了要生病,不干不净的,你不晓得啊!”
“我知道,我没说要吃,我就是,就是爽一下,不行啊!”
“爽你个臭屁,来只烟!”
“就一根了!”
“别磨磨唧唧的,快点上!”
……
水虎与水传忠的一番对话,显然不难看出,水花村并不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村庄。一个村子内部出现分化矛盾、大搞对立的现象,就整个二河镇而言,也就水花村独一家了。
任何矛盾的产生,都有其内在驱动因素。那么就水花村的现象而言,如何通过这种已然形成的对立事实去找寻到致使矛盾出现的驱动因素呢?
现在我们可以在脑海里假想出一个大洋葱,我们通过剥洋葱皮的方法来得到水花村出现裂痕现象的本质答案。
洋葱的第一层皮,叫地理隔阂。
原来水花村的水姓、花姓先祖最开始搬到这个地方时,水花河仅仅只是一条小沟渠。后来为了方便生活生产,水、花两族的族人决定携手挖宽、挖深这条小沟渠。
在往后无尽的岁月中,经过两族族人一代代的努力,当初的小沟渠终于变成了现在的水花河。所以在水花河尚未形成时,水花村水、花两姓的族人是混居在一块土地上的。
只是随着岁月流逝,水花河也日趋形成了规模。不知从何时起,水姓的族人慢慢选择沿水花河北岸,向西所在的文河方向挖土建房,耕地养牛。久而久之,水族族人基本上生活在了水花河北岸。
而与此相对的是,花姓的族人在水花河南岸做了同样的事后,花族族群也逐渐落成。
自此,一条水花河,在地理上阻断了大多数水花两姓族人的来往。
洋葱的第二层皮,叫资源差异。
前文已经提到了,水花村南边是万亩鱼塘。现在准确地说,应该是水花河南边,方才是万亩鱼塘。
可能是老天爷的鬼斧神工吧,龙泉市与阳川市在文河大坝以东相接壤的土地上,竟然出现了大大小小近万亩的天然湖泊。
千百年来,生活在湖泊周围的老百姓对这些神圣的湖泊一直都是敬而远之的。只是到了清朝中期,为了防止湖泊再次发生水患,当时的龙泉县令强迫湖泊周围的百姓签字画押,白底黑字地将近万亩的湖泊划分给了生活在湖泊周围神灵村的百姓以及水花村的花姓族人。
县府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摊水患风险。谁家出了事,责任就划在谁家身上。于是这些签完字的老百姓就世世代代对自己所管辖的湖泊添土固堤,他们生怕湖水越过湖堤后再次连成一片。于是乎,天然湖泊慢慢地变成了人工改造的湖泊。
新中国成立后,战乱的日子再也不复存在。国泰民安时,神灵村的一位大人物想到了利用这些湖泊进行养殖生产。考虑到历史上湖泊周围的百姓对治理改造湖泊作出的巨大贡献,当时的龙泉市政府以及阳川市政府并未再对湖泊重新规划所有人。
于是这样一来,对于当时尚且仍是和谐共处的水花两族族人来说,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水姓族人大多只能依靠种地来维持生计。而花姓族人他们既分得了土地,同时也拥有了自己的鱼塘。
虽然这些鱼塘百分之八十都属于阳川市的神灵村,但另外百分之二十的鱼塘已经足以让花姓族人喜笑颜开了。
随着资源严重不对等,没过上几年,水族族人依旧贫穷落后。而花姓族人因为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他们的日子却是越过越好!
所以洋葱的第三层皮,叫人心不齐。
眼看水族族群常年维持在50户上下,而花族族群则越发壮大。到1990年时,花族族群已经发展到了150户。
150户、接近1000人的数字,让只有51户共计302人的水族族长是大为恼火。
时任水族族长的水万全,直接将拖拉机开到了二河镇县政府。水万全当时只提出一个要求:鱼塘我水家人可以不要,但水花河南岸花家的土地,必须得分给水家。
然而花族的族长得到这一消息后,态度也很坚定,凭啥给你?
自此开始,两族的矛盾已经到了公开激化的程度。而两族彻底撕破脸皮的导火索线也因此出现了。这个导火索就是当时仍架在水花河上一座石拱桥,鱼米桥。
桥毁人亡!
所以洋葱的最四层皮,就叫导火索线。
1990年的最后一天,因多次调解却毫无结果后,水族村民在族长水万全的带领下强拆了鱼米桥,并将仍然混居在水花河东侧的花姓水花村人强行驱赶到水花河南岸。
你不是养鱼吗?
我砸断桥,
我沿着水花河向东方向再修堵长墙,
我看你的鱼怎么卖到二河镇上去?
老族长这一招,
对于花族人来说,
不可谓不狠啊!
150户花族同胞顿时不干了,在族长花晴天的组织下,一场大规模的聚众持械在水花村中心,也就是水花河东侧尽头的水花广场上,对峙开来。
孰料这一仗还没开打就彻底歇了。怒火攻心的水万全,在水花广场上因为心脏病突发而离开了人世。
水族族长的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