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西望长安(1/2)
李白轻轻打开房门,携了古琴和宝剑,悄悄出走。
长孙璧住在花园东角的那座小房,他经过之时,便把那封信从窗口轻轻送进去。
此刻,长孙璧正在梦中和李白到了长安,见着了上官婉儿,长孙璧劝不转婉儿,正在梦中发出一声轻微叹息!
李白可并不知长孙璧是在发梦,听到那声叹息,呆了一会,终于不敢回头,便走出了园子。
他从那条小路走下山去,那天武玄霜正是从这条路上送他来的,松风掠过,依稀还似听得那车轮的辘辘之声。
李白情思惘惘,心事如潮,疾跑下山,不知不觉东方已白。
在秋风萧瑟中,李白经过了崎岖的蜀道,翻过了川陕交界的高山,这一日来到了鄂县,距离长安只是三四日的路程了。
这条路因为是通往长安的驿道,路旁的酒肆甚多,走到中午时分,李白感到有点饥渴,便停下马来,走进一间酒肆,要了半斤卤牛肉送酒。
那酒肆主人并不因他衣服寒酸而有所歧视,这时酒肆中只有他一个客人,那酒肆主人上前和他搭讪,闻得他要前往长安,便即笑道:“老先生敢情是上长安求官么?”
李白摇摇头,笑道:“我失意科场,年年落第,今生是没有福分做官的了。”
那店主人安慰道:“话不是这么讲法,周公八十,尚遇文王,一时困顿,算得了什么。”
李白笑道:“世无文王,我也不是周公,我此去长安,但能图个温饱,已是心满意足。”
那店主人却正色道:“我听村子里的一些读书人说,当今皇帝,虽然是个三截梳头,两截穿衣的女人,却还很能够用人呢,只是你老无心求官罢了。”
顿了一顿,他又道:“长安比以前更热闹了,你老纵非求官,求事也定能称心如意……”
“多谢你的贵言。”李白微微一笑,拿着半杯酒,黯然无语,只顾倚栏看山。
那酒肆主人见他似是心情不佳,倚栏看山,又笑道:“你老先生若是有兴致的话,倒可以上山一游,看看古迹。”
李白问道:“这座山有什么古迹?”
酒肆主人道:“这座山,便是那有名的首阳山了。在前几年,常常有游人上山,去觅伯夷、叔齐采薇的古迹呢,这一两年才少了。”
伯夷、叔齐,相传是殷末周初的两位隐士,周武王举兵伐商,伯夷、叔齐曾拦过他的马头劝谏。后来商亡之后,这两兄弟耻食周粟,在首阳山中隐居,采薇而食,终于饿死。
李白听得酒肆主人谈起这个故事,心道:当今之世,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早已没有了。怪不得据他所言,这一两年,连游客也几乎绝迹了。
他对那酒肆主人道:“我倒想上山一游,可惜要赶往长安谋事,没此闲情逸致。”
说话之间,又来了一个客人,是个年青的武士。
李白一见,不觉怔了一怔:这人的相貌好熟,似是在哪儿见过的?
他想了一想,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这个人的身材和李白差不多,相貌也有点相似,所以李白一见之下,觉得好熟。
这人衣服光鲜,坐的也是一匹骏马,面上却带着病容,看来要比李白瘦削一些。
那少年武士走进酒肆,吩咐酒保道:“打三斤白酒,切两斤牛肉来。”听他说话,声音响亮,中气充沛,不像是有病的样子。
李白心道:这人的武功底子不错,他那焦黄的脸色,想必是生来如此的。
那少年武士意态甚豪,喝了一大盅酒,眼光向李白这边飘来。
那酒肆主人道:“相公是到长安去的么?”
那少年武士点点头:“不错。”
酒肆主人道:“这位老先生,也是到长安的,你们正好同路。”
那少年武士瞧了李白一眼,拱手问道:“老先生高姓大名。”
李白随便捏了一个假名说了。
那少年武士道:“小弟姓张,贱号之奇,川西眉山人氏。敢问老先生,可是受了朝廷的征聘入京的么?”
李白奇怪道:“什么征聘?”
张之奇道:“当今的女皇帝,诏令天下,各州县保荐贤良方正之士,奇材异能之人,入京候选,老先生还没有知道么?”
李白笑道:“我身无一技之长,哪会征聘到我?我是上长安谋事,想混一口饭吃的。张兄是受征聘入京的么?”
张之奇哈哈大笑,意态飞扬,不直接答复李白这一句话,却道:“我也只是到长安碰碰运气罢了。眼下徐敬业已在扬州举兵造反,我若然侥幸得个军功,也好博个封妻荫子。”
李白道:“哦,原来张兄意欲投军去的。胸怀大志,可佩,可佩!”语带讥讽,张之奇却似还听不出来。
一路上,李白都听得有人谈论徐敬业谋反的事,众说纷纭,战情实况不知如何。
他便问那张之奇,道:“听说那英国公徐敬业,乃前朝老将,善于用兵,朝廷如今要募人从军,是不是前方已吃紧了?”
张之奇哈哈笑道:“徐敬业兵微将寡,哪能成得大事?
听说天后已派了李孝逸将军为扬州大总督,领兵三十万南下;又派了左鹰扬大将军黑齿无常为江南道大总督,屯兵江淮;另外又将程务挺大将军由单于道调回,领兵十万,兼程南下。
三路夹攻,徐敬业有翅难飞!朝廷募军,听说是要抵御突厥的进犯,并非全为了徐敬业呢。”
李孝逸是唐高祖(李渊)的曾孙,李逸的堂兄。李白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