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大事不糊涂(1/2)
公元997年三月,赵恒正式登基,成为了赵宋王朝的第三任皇帝。
在此之前,曾经发生过一起宫廷政变,一场政治上的暗流围绕着皇位的争夺悄悄展开。
太宗病重,内侍王继恩与李昌龄、胡旦(知制诏)打算谋立楚王赵元佐继承皇位。
这是一场巨大的阴谋。在这阴谋的背后,还有着李皇后的支援,以及强大的后援团李继勋(殿前都指挥使)。
赵元佐虽说性格喜怒无的事(发疯),但怎么说也是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轮也该轮到他了,更何况太宗并没有立‘明确’遗诏,于是阴谋团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划,准备在太宗驾崩的时候开始动手。
阴谋团伙的配备应该算是比较合理的。当太宗驾崩时,王继恩(太监,伺候皇帝)就是当时的见证人,胡旦利用他知制诏的权利,可以起草诏令,副宰相李昌龄发表言论,李继勋充当打手。
继承顺序合理,有证人在场,有副宰相的支持,再加上打手的威慑,皇后的撑腰,看似还真有翻天的可能!
历史也有着它的偶然。在阴谋团准备动手的时刻,一个人打破了他们的计划,他就是吕端。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他的家庭成分不错,祖上虽说不是大官,毕竟有口饭吃。父亲死后,他继承了官位,以荫补千牛备身。
有点家底,再加上他的聪明好学,性格随和(注意这个特点),官途应该亨通才是,可事与愿违。吕端这辈子是十分郁闷的,他的经历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屡遭摈斥。
吕端慢慢升迁,终于成为了开封府判官,效力于赵延美麾下(赵延美任开封府尹)。可没过多久,赵延美倒台,吕端也受到了牵连,被贬为商州任司户参军。商州,不多讲,一句话概括之,鸡不下蛋,鸟不拉屎的地方。
这就是十分郁闷的事了。
做官就好似爬山,一群人开始不断的攀爬。最先爬到顶点的,占有最好位置,能俯瞰脚下全景的人是宰相;随后紧追而至,攀爬上来的是副宰(参知政事),他们也能一同欣赏到美景。当然,美景谁也愿意看到,一群人(六部侍郎)又赶了上来。可是地方总共就那么的大,于是就有了争吵,打斗。随着上来的人越来越多,地方更加狭窄,于是有些人选择急流勇退,有些人则跌落悬崖。
只要景色还在,那么攀爬的人就不会停止,因为这个充满着诱惑的景色就是天下!
吕端爬的慢,爬到半山腰便被人给踢了下来。没办法,只能从头开始,于是一步步的爬,从商州升至汝州参军司马,后任太常丞、祠部员外郎、大理少卿,右谏议大夫。
终于又来到了半山腰。为了不重蹈覆辙,他决定抱住一棵大树,因为大树底下好乘凉,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
这棵大树就是许王赵元僖。但这一次,莫名其妙的事情又发生在了吕端身上。
赵元僖突然猝死,吕端再次受到牵连,因辅助有失,再次被贬官。
真是太倒霉了,喝凉水也塞牙。没办法,慢慢熬吧,熬到哪步算哪步,熬到退休了,好歹能领点退休金。
我查了下这位仁兄的出生时间。从出生算起,到如今,应该有六十岁了(只多不少)。没准用不了不久,就该退休回家养老了。
当官一辈子,屡遭摈斥,幸亏吕端心态好,换成别人,早就离开了这个闹心的地方,找个景色好点的地方养老去了。
得了,都到了这个岁数,也没啥追求,没啥可想的,做好眼前事就行了,踏踏实实干活,争取拿个好评,退休时多领点工资就心满意足了。
吕端的人生经历就是如此,看上去毫无特别之处,然而这只是表面,实际上吕端是一个很有度量、办事沉稳老练的人,而且性格随和,颇识大体。
宋太宗对吕端曾有这样一个评价: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从事后发展角度来看,这句评价果真是眼光独到。
正所谓有舍才有得,在经历种种磨难后,上天终于带给了吕端丰厚的回报。
寇准是宋太宗晚期最看重的臣子之一。寇准性格刚正忠直,眼里不容沙子,只要有官员犯事,寇准都会直言进谏。连皇帝都敢顶撞,更何况是大臣?
寇准态度强硬,一般人和他是做不成搭档的。吕端性格随和,持重稳当,太宗当时为了让两人成为搭档,想了个权宜之计——两人平起平坐,轮流执掌朝中之事(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
一同执掌,谁做主?没个先后顺序,那怎么成?
于是很多官员纷纷上书反对,可这些奏折全都泥牛入海,没了音讯。
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吕端处理国事井井有条,颇有章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宋太宗终于放心大胆的重用起吕端,朝中之事悉数托付(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
皇帝的看重,让吕端扶摇直上,一下子做到了宰相的位置。以他当时的高龄,过不了多久就得光荣退休。虽说是退休,可毕竟是从宰相的位置上下来的,这对于一位官途坎坷的老者来说,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可上天偏偏不想就这样结束。这次,当官一辈子经历的摈斥终于转换成了一次更大的恩赐,这个恩赐足以让他名流青史。
太宗病重加剧,身体越来越虚弱,似乎都有随时咽气的可能。吕端的内心比任何人都感到焦躁不安,因为在这个微妙的时期,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