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兵败高粱河(1/2)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坚守幽州城,无疑都是最明智的决定。
宋军的实力与辽军大体相当,但是从士气和数量上来看,两者却不可同日而语。
宋军经过前段时间的征战,斗志极高。宋太宗御驾亲征,人数自然不少,不然也不会有鲸吞燕云之意。
斗志高昂,数量庞大,这就是宋军的优势。
如何应付这样的一支军队呢?很简单,闭战,坚守不出。
这就是耶律休哥高明之处。从全局来看,宋军有着这样的优势,自然不会只图幽州这一小块地。速战速决,便是宋军当前最渴望的事情。连日来,宋军没日没夜的猛攻幽州城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耶律休哥看来,求战心切便是宋军最大的弱点。
于是耶律休哥制定了一条坚守不出,伺机破敌的计策。
先是诱使宋军猛攻幽州城,辽军不可出城决战,只站在城墙放箭,抵挡住攻势即可。
这样一来使宋军增加伤亡(夏天炎热,宋军士兵赤膊上阵,大都成为了箭靶子),二来久攻不下,自然宋军士气下降。
第一、二步很简单,第三步,伺机破敌才是重头戏。
玩过象棋的人们都知道,游戏的胜负规则就是“将军”。无论你吃对方多少个子,只要老将一死,吃再多的车马炮也是白搭,占多大的优势也是白扯。和象棋高手对阵,你会发现,他们总会留很多的后手。他能看透你接下来要走的招式,有时还故意卖个破绽给你。当然,你也不要为此高兴,因为在这些招式的背后,往往隐藏的是真正的杀招——将军。
套用兵书三十六计上的说法,叫做擒贼擒王。这一招就类似象棋中的杀招,前面的所有招式都是为了“擒王”所作出的准备。
耶律休哥在这一战役中就明显使用了这一高明策略。
公元979年七月初六,对宋辽两国来说,都是极不寻常的日子,因为这天宋辽两国的大军在幽州城外的高粱河进行了惨烈的大决战。
当天清晨,辽军一改往日的作风——多日来坚守不出的辽军快速向高粱河集结进发,看样子大有决战的架势。
宋军求胜心切,在宋太宗的指挥下,也同时向着战场集结待命。
两雄对峙,一触即发。
宋军前锋由潘美带领,宋太宗赵光义自领中军。
辽军由耶律沙、耶律斜珍带领。
这是辽宋两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一次交锋,两军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苦战。
率先发动攻击的是宋军前锋营潘美所部,与之对阵的是辽军的耶律斜珍。耶律斜珍虽不是名将,却有将帅之才,在辽国也是数一数二的猛将(名气仅在耶律休哥之下)。
这可真是兵对兵,将对将的缠斗在了一起。双方的将士都是以勇猛善战著称的,自然是打的难解难分,从早上一直杀到中午。
鲜血染满了脚下的大地,活着的士兵还在继续厮杀。战场上的形势仍然是势均力敌,辽军由良将压阵,宋军的几次猛攻都被一一化解。
打仗是很费体力的,交战两三个时辰,体力自然是消耗严重。持续到中午(午时)时,杀戮中的士兵都呈现出整体的颓势。
宋太宗一看这情景,大喜过望。辽军的底牌都已经出完,全部投入到了战场,但是宋军仍然还有底牌,那便是宋太宗亲领的中军精锐。
这些精锐的职责是来保护皇帝的安全,一般情况下是不参与战斗的,但是在这个时刻,这些中军精锐将成为决战的关键所在。
赵光义当机立断,下令派出三千中军精锐火速驰援前线战场。
三千,人数不是很多,但是在双方体力耗尽,勉强支撑的时刻,这三千从未参战的精锐就显得极其重要。
不出所料,这支参战的奇兵如同旋风一般席卷前线战场。此时的辽军再也支撑不住,开始败退。
宋太宗志得意满,此战过后,辽军将不会再构成威胁,收复燕云,建立不世之功的伟业就在眼前!
为了一战定乾坤,宋太宗又抽调了数千精锐奔赴战场,而他身边只留下少量的人马。
这,将是致命的开始!
宋军打出了所有的底牌,连皇帝的亲军卫队都被抽调一部分支援前线。那么,辽兵真的没有底牌吗?
我不这么认为,因为自始至终,还有一位仁兄没有出现,他就是耶律休哥。
作为这次辽军的主帅,耶律休哥把耶律斜珍推到了幕前,与宋军决战,他则潜伏了起来,准备发动这最致命的一击。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耶律休哥深得其中精髓。
在清晨宋辽决战的时刻,他没有动。在中午两军疲惫的时候,他没有动。在宋军精锐驰援,辽军即将溃败的劣势下,依旧选择了冷眼旁观。可就在宋军即将大获全胜的时刻,他发动了致命的一击,直接向着宋太宗的方向冲杀而去。
耶律休哥率领着斡鲁朵(辽军真正的精锐),一路拼杀,直奔宋太宗所在的中军大营。
这一杀招可是“将军”啊,所有的牌都打出去了,那么由谁来保护主帅呢?
虽然宋军的兵士拼死相抵,但仍是不敌,宋太宗赵匡胤狼狈南逃(据说逃跑时还中了两箭),宋军由于军心不稳,导致大败而归。
《宋史》中关于高粱河一战的记载极其简单:癸未,帝督诸军及契丹大战于高梁河,败绩。看到了吧,就败绩两个字。
相对而言,《辽史景宗篇》中的记载就详细多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