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杯酒释兵权(1/2)
李重进和李筠反叛这件事,在宋初引起了一场巨大的波澜,可以说此次事件是宋朝内部矛盾的一次集中体现。赵匡胤自开创宋朝后,大力提拔忠于自己的年轻一代,这本无可厚非。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人人都懂,即使换成旁人做皇帝,也会这样做。只不过赵匡胤做的太急了点,短短不到半年的光景,朝中任职的老臣就已经被新势力取代大半。如此一来,各种矛盾也随之产生,有新老交替的矛盾,也有内外猜忌的矛盾等等。只是赵匡胤控制的很好,把各种矛盾隐藏住、压住,但这毕竟是隐患,一旦有机会,隐患终究还是会爆发的。
赵匡胤虽然登上了皇帝宝座,但他却不敢高枕无忧。因为他深刻认识到,武将们在废立皇帝、改朝换代方面的巨大能量。
这两件事让赵匡胤对这些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和宋朝的高级将领更多了一层疑虑。尤其是那些和他一起共过事的,更加让赵匡胤不信任。
赵匡胤将自己心中的疑虑告诉了心腹谋士——赵普。赵普在赵匡胤身边一直充当着军师的角色。他那独到的见解和长远的军事眼光就连赵匡胤都敬佩不已,自叹不如。而赵匡胤唯一信任的也就是这个一直为他出谋划策,一手绘制了帝国蓝图的幕后工作者。
赵普思索良久,开口道:“要想使国家稳固,必须从三个方面下手:削夺兵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这短短十二字便是杯酒释兵权的精髓所在。概括来讲就是限制你的权利,控制你的财产,收编你的士兵,这样从军权、财权、民权多方面一把抓起。你想要造反?门都没有!
其中首要任务便是削夺兵权,尤其是针对那些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和在京城中颇具影响力的大人物,如王审琦、杨光义、李继勋等。这些人能量巨大,权势惊人。这才是导致这个帝国不稳定的因素所在。
赵匡胤听完这番说辞,惊讶道:“可他们是我的结义兄弟,怎会背叛我?”
赵普一脸平静,反问道:“周世宗对你那么好,为什么还要背叛呢?”
听完这句话,赵匡胤沉默了,无言以对。虽然他心中有一万个不愿意,但理智告诉他,必须该这样做了,李筠、李重进的例子就摆在眼前。
可赵匡胤毕竟是念仁义的,让他对以前一起出生入死的老兄弟下狠手,赵匡胤还是做不到这一点。他在想一个不伤和气又能成功罢权的方法。
最终他找到了。
961年7月的中旬,退朝之后,赵匡胤把他当年的战友石守信、王审琦等老朋友叫到一块喝酒。酒到正酣时,赵匡胤故作愁眉不展状,开口道:“要不是靠你们出力,也到不了这个地步。但做皇帝太艰难了,还不如当初做节度使时快乐。我整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我非尔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高枕卧也。”)
这句话说的很巧妙,明显这话里含沙射影,话中带刀。表面上是感谢大家如果当初没有你们的鼎力相助,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可石守信等人都听出了另一层意思。
看着沉默不语的众人,赵匡胤单刀直入的说出了内心的想法:“朕相信你们的忠心,可谁敢保证你们手下没人有想夺权的想法?”
石守信等人一听,慌忙跪下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谁敢对陛下生异心?”
赵匡胤摇头道:“你们虽没有野心,可将来要是部下有人贪图富贵,暗中怂恿你们,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那也就由不得你们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大家都明白了,能混到禁军将领的都不会是傻子:原来这是一场鸿门宴呀!甚至比鸿门宴更厉害,如果回答稍有不慎,那么小命都有可能丢在这里。
众将一听,酒劲儿早已吓没,急忙离席叩头,请求皇帝指示一条“可生之途”。
赵匡胤这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图:“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所图的不过富贵耳,无非是想多积攒金钱,让自己享受人生,使子孙免遭贫乏。你们何不解去兵权,出守藩镇,在那里多买些良田美宅,为子孙多留些家业。每日饮酒相欢,以终天年。这样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不很好嘛?”
众将这时才完全明白了太祖的意思,第二天都称病辞职。太祖大喜,安排他们到地方做节度使。
他们并不是不想反抗。不反,只因为他们明白,给项羽1000次机会,他们同样打不过刘邦。这就是英雄和枭雄的区别。
赵匡胤用几杯美酒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将专制军权的问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成为千古佳话。
那么问题来了,赵匡胤在酒宴上寥寥数语,那些手握重兵的禁军将领就会乖乖的听话?这些开国元勋们就这样甘心的交出兵权么?
在古代,皇帝和大臣之间是一种微妙的关系。皇帝想驾驭大臣,大臣想挟持皇帝。这两家既有结合的部分又有争斗的一面,在这个关系的表面下,其实是一场势力的角逐。
皇帝赵匡胤和石守信这些高级将领们之间一定存在这样的角逐过程,而这个权利角逐的最终结果才是赢家。
实际上杯酒释兵权并不是一天完成的,而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在赵匡胤宴请石守信这些将领之前,早已经做好了准备:先是把京城的一把手(殿前司)慕容延钊调离京城,去地方任职,接着又把侍卫司(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