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才女大嫂(1/2)
秋菊是喻氏的贴身侍女,彩萍则是杨慎夫人黄氏带过门的通房丫头,相府一众婢女里头,年轻一辈儿俨然以她俩为尊。
不过相比较起来,彩萍比起秋菊要人缘儿好的多,这跟两人所跟主人有直接的关系。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可女子一旦有才就能惊为天人。
黄氏出身于素有“诗人世家,官宦门第”之美誉的遂宁黄氏家族,百多年间,黄家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尚书、布政使、知府、进士、举人、贡生十多人,可谓是满门生辉,风光无限。
黄娥自幼生活在这种环境当中,从小受家庭熏陶和影响,不仅能作诗填词,更擅长作散曲,被称为“曲中李清照”,与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并称为“蜀中四大才女”。
说起她和杨慎的婚姻,期间还有一段美谈。
杨慎比黄娥整整大十岁,早在她之前已经娶了平武县王氏为妻,王氏的曾祖父王玺是龙安府宣府司佥事,平武报恩寺的建造者。
黄娥的父亲黄珂在正德四年(1509)的时候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九边重镇之一的延绥,战争频发,所以把家眷留在了京师。
两年后,就在黄珂带兵一举把入侵大明的鞑靼首领亦不刺击溃时,他的莫逆之交,已经当上内阁首辅的杨廷和的公子杨慎考中了状元。因为黄珂不在家中,杨家给黄家送去了一张拜帖,已经十四岁的黄娥听说他金榜题名高中状元的消息后十分钦慕,对他产生了好感。
同年秋,黄珂因公回京,左迁户部右侍郎,很快又升为左侍郎。正德九年(1514年),黄珂再次升为南京右都御史,不久成为南京工部尚书。后来,黄珂有感于朝廷**,加上本身年事已高,告老还乡回了遂宁。黄娥与杨慎天各一方,几乎没了相交的可能。
回到遂宁后,黄娥经常回忆京居生活,写了一首散曲《玉堂客》:“东风芳草竟芊绵,何处是王孙故园?梦断魂劳人又远,对花枝,空忆当年。愁眉不展,望断青楼红苑。合离恨满,这情悰怎生消遣!”
这首散曲情真意切,很快传到京城,杨慎得知之后,对黄娥的才情佩服不已,钦慕之情油然而生。
黄娥才貌双全,提亲的人踩断了黄家门槛,但黄珂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黄娥早就说了,她要找的如意郎君,必须得是杨慎那般博文广学,志趣高洁之人。这简直是摆明了非杨慎不嫁,可杨慎有老婆,堂堂尚书的女儿,总不能去给人做小吧?
其时杨慎在京城过的并不如意,他看到正德不理朝政只知道玩乐,很是气愤,干脆一怒之下辞官回了老家。王氏身体不好,回到四川后第二年便去世了,这一下阻挡两人的障碍终于消失——王氏去世,杨慎悲痛万分,下人为了转移他的注意力,特意提到了黄娥尚未嫁人。此时黄娥已经双十年华,算的上是地地道道的老姑娘了。
杨慎本就对她有好感,便将此事禀告了杨廷和,再往后,一切水到渠成,有情人终成眷属。
以前杨恒只知道明朝有个大牛叫杨慎,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临江仙》,搜索之后才知道自己这个大嫂居然也这般厉害,当时可是感慨了好一阵子来着,可惜几次回府,竟然一次都没见过。
“彩萍也显摆?”杨恒有点儿不相信,黄娥调教出来的丫鬟,不应该如此肤浅啊。
“怎么不显摆,上次少夫人赏了她一把银梳子还让我们看来呢,不过她和秋菊不一样,说话不酸,姐妹们虽然也羡慕,却不是怎么嫉妒……”
“等着,今年我也让你被他们好好羡慕羡慕。”杨恒笑吟吟的接过了话头。
思祺撇撇嘴:“老爷的礼物少爷您怕是还没着落,奴婢这儿还是算了吧!”
言下之意,根本就不相信杨恒能拿出什么拿得出手的礼物。
杨恒笑而不语。
“听说了吗?首辅家的三公子又被皇帝老爷从诏狱里放出来了。”
“不是说他不满新皇即位么?怎么……看来还是首辅大人厉害,连皇帝都得给些面子啊。”
“谁说不是呢,不过皇帝老爷也是有大慈悲心的,永不加赋,永不加赋啊,尧舜禹汤怕也不过就是如此了吧?”
……
如同杨恒被抓进诏狱时一样,他被平安放归同样在京城掀起了一片不小的波澜,也就在这个时候,他抄袭红朝太祖的那首《满江红》终于被传了出去,只是大家不得不怀疑,如此大气磅礴的词作真的是他作的么?莫不是得到了苏东坡不为人知的手稿吧?毕竟此作颇合苏翁风格,而他杨恒可是有前科的。
但这还不是最让大家津津乐道的事情,当得知刚刚宣布过永不加赋的新皇帝是因为词作中的两句话将杨恒关进的诏狱后,联想到杨恒的身份,大家终于醒悟了,怪不得新皇震怒了,合着你小子是不愿意老子当皇帝啊。
只是,为什么刚关一宿就又好模拉样的将其放了回去呢?
还有,新皇帝这么好的人,你居然敢反对,果然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种观点颇对梁孜那帮人的胃口,免不得要推波助澜一下,只是他们比较聪明,和“首辅三公子与道姑不清不楚”的传言一般,做的并不明显。
杨恒对这些并不关注,因为曹芳达再次辞馆了,就在他回到杨家庄的第二天。
“为什么?”
思祺愁眉苦脸的说道:“夫子没有亲自过来,来的人什么也没说,就说夫子不再过来教少爷您了,这可怎么办啊少爷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