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个月(1/2)
时间转眼就来到了四月。
四月,草长莺飞,生机勃勃。农民在田地里耕作,商人依旧在四处奔波,长安城里,许多工坊,店铺,酒楼,客栈,甚至是青楼都早已开业,再不复冬天的沉寂。
整个大汉都呈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所有的百姓都能感觉到一种新生的力量在活跃。
百官矜矜业业,百姓安居乐业,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百姓们看到的,是自己的生活在渐渐好转,他们看到的是官府的行政效率正在逐渐变高。
一些偏远的地方,新的政令才刚刚抵达,然而他们很快就已经体会到了新政策带来的好处。原本高高坐在他们头顶上作威作福的诸多官老爷大多都已经回家养老了,整个县城就只有一位县令和一个县丞老爷。
至于商人,在新政策推行下去之后,商人行走再也没有原来那堪称苛刻至极的税收,在莫问和何坤的主导下,原本的商税被全部废除,新的商税条例迅速下发。以前的商人四处奔波,大多数的收益都交了税,导致很多人放弃了行商。可是如今不同了,原来他们经过一城的税收,现在完全足够他们经过一州!
一时之间,全国各地的新兴商业很快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三个多月来,在大汉王朝这片土地之上,四处可见行走的商贩。
由于感受到了切身的利益,百姓们普遍对于新的政策评价很高,然而,高坐在文渊阁的莫问和四位阁臣这三个月来可是累的够呛。
不出莫问所料,刚推行的政策果然漏洞百出,仅仅是直隶一州之地,三个月来便有数百起因为政策原因而导致的纠纷,更不要说整个大汉九州了。
幸好有内卫及时汇报弹压,这才不至于引发大乱子。
秦仪的办事效率很高,在政令传出的第二天,各州县官员名单就已经拟订好,经过内阁的讨论之后,迅速发往全国,相关官员也很快收到了调令,在五天之内,全部出发赴任。
饶是如此,莫问也累得半死,几乎整天都在文渊阁内阁阁臣商量改进的方案,一道道新的政令不断从文渊阁发出,代表着大汉最高统治阶级的意志传往天下四处。
这三个月,莫问连新婚的萧蓉儿都有些冷落,不过萧蓉儿也并非不明事理之人,反而对莫问的辛苦心疼不已。
当然,整个朝堂诸臣三个月来的辛苦也收到了回报,仅从长安城一地来看,百姓们普遍对于这种新式的制度抱有极大的热忱。
这次改革可不仅仅是制度的改变,大量的旧有法律被废除,新的法律在内阁的议定下逐渐生成推行,当然,免不了有人会钻法律的漏洞,但是有了内卫帮忙查处,并没有闹出什么不可开交的事情来。
为了促成这次改革,整个内卫系统,几乎全部动员的起来,无数内卫纵横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展露了属于内卫的力量,给了不少心怀不轨之人一个强有力的威慑。
当然了,内卫们几乎也因此跑断了腿……
这是一次自上而下彻底的改革,是大汉王朝自建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洗牌,这样大的动作,当然不可能平平静静地进行下去,总有一些野心家想要跳出来搞一些动静出来,不过,大多数还没付诸行动就已经被抓获,剩下的刚刚起事,还没来得及壮大,就被雷霆手段所扑灭。
整个大汉这三个月来都不平静,甚至可以说是动荡,不过并没有引起大的混乱罢了,总的来说过渡地还算平稳,在军队的参与下,那些利益受损的旧官僚全部识相地闭口不言,乖乖地让出了位置。
三个月,听起来很短,但是发生的事情可不少,整个新生的朝堂都因此而忙得昏天黑地,三个月来,光是临时早朝,也就是小朝会莫问就召开了十七次,绝对可以算得上的十天一大朝,三天一小朝。
好在经过了三个月的努力,经过不断完善的政策,法律和制度已经初步推行到了全国各地,甚至比莫问预料的还要快一些,由此可见新生的中央朝堂的行政效率,这还是诸多官员对部门职权不熟悉的缘故。
不过,虽然已经得以推行至全国,似乎也有大量的百姓拥戴,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项制度的成功。
时间,只有时间才能检验出它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当然,不管怎么样,经过了这么久的忙碌,莫问和四位阁臣终于稍松了一口气倒是真的。
从上次朝会得到的数据来看,形势已经基本稳定了下来,国内轻微的动荡也已经被抚平。
在军队对于别有用心之人的弹压下,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百姓们对此也是乐见其成。一日之间,原本多到数不清的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官员尽数被拉下马。
为了安稳起见,莫问并没有查抄他们的家,仅仅是革除了他们的职务罢了,当然,个别罪大恶极的,一经查证,毫不留情。
所以,莫问终于能够抽出时间好好陪陪萧蓉儿了。毕竟新婚以来,他就一直处理着各种各样的事务。新生的制度处处都需要他操心,甚至没有时间和萧蓉儿一起用膳,三个月来总是她每日按时带着食盒来到文渊阁,然后莫问和四位阁臣迅速地用过午膳,便又开始进入了紧张的思考之中。
除了新婚夜之外,几乎每天夜里,莫问都在甘泉宫过夜。萧蓉儿在宫中的自由度很大,所以也会经常过来甘泉宫。可是,每次莫问回来的时候,都是一副眉头紧锁的样子,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