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十八章:殖民战争(十九)(1/2)
在素可泰王朝,代表泰人做到这点后,“泰”m族成为了中南半岛,渗透马来半岛的代言人。
整个马来半岛的南北对抗形式,也开始朝着有利于北方的方向发展。
泰人取代孟-高棉族强势南下之下,马来人方面的情况也一直在变化当中。
在三佛齐强盛时代,这个贸易强国,曾经将控制线北推至克拉地峡一线,将整个马来半岛,纳入了自己的z治版图。
建立在后世t国境内他彼平原(素叻府)、銮湖平原(洛坤-宋卡一带)的加罗希、单马令等小国,都为三佛齐的属国。
14世纪中叶,崛起于东爪哇的“满者伯夷”帝国,在马来世界,取得了比三佛齐更大的成功,
几乎统治了所有已知,或者说进入文明序列的马来国家。
不过,在马来半岛方向,爪哇人取得的成就,并不比三佛齐更高。
后世m来西亚位置最北的“吉打”地区,是满者伯夷帝国控制线的北点。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就是泰人已经统一了湄南河流域,并且将控制线,渗透至銮湖平原一线。
以后世的z治归属来说,满者伯夷的历史成就,无疑应该归属印泥。
就印泥境内的地缘z治博弈来说,又主要是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的问题。
在三佛齐称霸之时,曾经多次遭遇来自爪哇的挑战。
在满者伯夷的巅峰期后的14世纪末,最先动摇帝国基石的力量,同样来自于苏门答腊三佛齐之地。
相比中南半岛那些,建立在大河冲积平原,并且可以海、陆两线,向边缘地区扩张的大陆国家,群岛性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稳定性。
比如,20世纪自视内部凝聚力超强的倭国,在大部分历史时段,内部也都是处在分裂当中的。
满者伯夷虽然和三佛齐一样,凭借海上优势称霸一时,但南洋诸岛的开放性,使之没有办法形成一个,真正的中央集权国家。
尽管,爪哇人早在14世纪叶,就已经征服了三佛齐及其它马来国家,但这些国家的旧王朝,基本都得以保留。
换句话说,就是以属国的形式,存在于满者伯夷的z治框架内。
从地缘基础来看,三佛齐之所以成为最先崛起的马来政权,得益于它在海洋贸易上的先发。
当然,只有垄断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
在三佛齐强盛时代,来往于m六甲航线的东西方商船,如果不经停三佛齐所设立的关卡,就会受到舰队的袭击。
事实上,这也是海上争霸的常见手段,后来的满者伯夷、葡萄牙也都有类似的做法。
然而,苏门答腊岛也有它的短板,那就是人口潜力没有爪哇岛大。
在来自爪哇的满者伯夷,借助元朝远征军,留下的军事遗产补上这块短板后,情况开始变得对苏门答腊岛不利。
换句话说,即使满者伯夷逃不过兴亡周期走向衰弱,下一个取而得之的马来政权,也很有可能来自于爪哇岛。
为了重振雄风,三佛齐希望得到域外力量的支持。
在绿教徒已经垄断印度洋海上贸易的情况下,阿拉伯商业集团看起来,是一支可以倚重的力量。
对于已经在m六甲海峡西端,取得这个支点,即巴赛苏丹国的阿拉伯商人来说,也热切希望能够在,位置更佳的海峡东端做到这一点。
不过,绿教势力在介入南洋地缘z治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那就是背后没有一个,强大的帝国提供支持。
在离南洋最近的印度,德里苏丹国虽然名义上,控制印度北部,但内部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至于贸易线的另一端,控制埃及和叙利亚的马穆鲁克王朝,也正在面临同样的问题,
以至于在15世纪初,差点被来自中亚的帖木儿所灭。
更何况,这两股源自亚洲草原的力量,本身对海洋缺乏兴趣。
对他们来说,在自己领地范围内,对来往的商人收税更为简单。
这也是为什么,在z治上已经无足轻重的阿拉伯人,却还能够垄断印度洋贸易,甚至在东非海岸,建立一系列贸易城邦的原因。
相比之下,在南洋贸易的另一个方向——中央之国,直接介入南洋地缘z治的基础,要好得多。
13世纪末,策动远征爪哇之战的“元朝”,就是一次让人印象深刻尝试。
公元1368年,乞丐出身我朝太祖朱元璋,在长江下游的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并于同年,将蒙古人的势力,驱逐出了长城以南地区。
既然马上出身的蒙古人,都可以借助前朝留下的遗产,介入南洋z治,
那么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重建的中央帝国,自然也有可能这样做了。
我朝在建国之后,也的确如当年的元朝一样,很快着手继承,前朝地缘z治遣产的工作,遣使前往南洋各国。
作为东西方贸易的东部终端,中央之国的每一次z治变化,都会周边国家的的关注。
即使出于纯粹的维护正常贸易往来的考虑,相关国家一般也会及时,按照中央帝国所希望的那样,
对新朝进行“朝贡”以表明自己的态度。
已经衰弱为爪哇属国的三佛齐,会很愿意看到这次变化,能够对自己的地缘z治地位有所帮助。
不过,这种愿景能否实现,还要看爪哇人,会不会还那么不识时务。
尽管,爪哇人当年曾经因拒绝纳入元朝朝贡体系,而遭遇直接攻击,甚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