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八章:殖民战争(九)(1/2)
总得来说,地中海当下的海战形式,与古典时期并不太大区别。
以舰首特设的“撞角”,高速撞击对方的船体及排桨,再用跳帮的方式,在对手甲板上肉搏,仍然是最为常见的战法。
至于远程武器,在传统的弓弩、弩炮以及希腊火之外,在意大利人的帮助下,土耳其人也在甲板上,配备了些小型火炮。
问题是,排桨船追求机动性的特点,使得火炮的植入,受到了很大限制。
可以说,被绿教寄予厚望的奥斯曼战舰,无论在远程武器的射程还是威力上,都落后葡萄牙人。
15-16世纪,是欧洲在火器技术上,逐渐开始领先的时代。
落后者不仅包括绿教,也包括一直以火药发明者,及最早火器使用者自居的中央之国。
有很多人会以明清交接之际,明军所使用的大量火炮,来佐证天朝曾经在当时,拥有领先世界的火炮技术。
然而,令人泄气的是,这些被称之为“红夷大炮”的火器,正是由葡萄牙人传入的。
同时期的倭国,也是火器的受益者。
只不过资源较少、战争规模更小的倭国,仿制成功的是火枪罢了(鸟枪)。
至于是怎么传入的,后面我会解读到。
欧洲破碎的地缘z治结构,以及因此而频发的战事,是促进火器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却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世界其它地区也是战事不停。
更为重要的因素,来自欧洲文明中所蕴含的商业基因,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创新力。
以欧洲地缘z治缩影的意大利来说,即有源自法兰克,军事采邑制的“封建国家”,也有威尼斯这样的商业共和国。
在封建领主们为了维持自身优势,而限制一些武器的发展时,比如十字弓。
商业共和国却可以更纯粹的为了利益,鼓励技术进步。
事实上,这一多样性的地缘z治结构,也是“欧洲文艺复兴”,包括出现在意大利的基础。
所谓“文艺复兴”,不仅是哲学艺术领域的“复兴”,也是一场科学革命。
在过往的战争史中,军事技术的进步,更多是一种缓慢的经验累积。
而现在,以“文艺复兴”为契机,欧洲人开始尝试用剽窃来的科学技术,如几何学,来改进火炮、城堡乃至战术的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航海时代初期,你们在我写的书中,描写鸦片战争中看到的那种,
多层甲板布设火炮的方式还未出现,这是17世纪初由英国人率先使用的。
不过,仅仅是在顶层甲板周边,布设一圈火炮,已经足以让葡萄牙人,占据绝对优势了。
在包括第乌海战在内的海战当中,大部分绿教徒船只,在进入葡萄牙火炮射程之后,即被击伤或击沉。
虽然基于数量和灵活度的优势,总还是会有部分船只,有机会靠帮葡萄牙船,但接下来的景象,却更让人绝望。
与土耳其人的地中海式桨帆船相比,葡萄牙人的卡拉克帆船,要显得更为高大,尤其是舰首和船尾。
这使得整艘船的船体,看起来有些像天朝古代所使用的“元宝”。
如此设计的船体,不仅是能存储更多的货物及弹药,也能够在近战中增加自己的防御力。
当然,这样的元宝式设计也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在风暴之中,容易失去重心而颠覆,
葡萄牙人经常在好望角所遭受重大损失,不得不说与此有关。
然而,在海战当中,葡萄牙人高大的船体,却成为了绿教徒舰队的恶梦。
无论是体型较小的阿拉伯独桅船,还是体型较大的地中海桨船船,都无法与之比肩。
这也使得,冲破葡萄牙炮火的土耳其及阿拉伯船只,在靠帮之后,无法迅速跳到对方甲板上,以展开他们善长的肉博战。
地中海战舰那善于切削对手排桨的舰首,同样很难对葡萄牙人坚固的船只体造成伤害。
想象一下,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绿教徒联合舰队,在承受巨大损失后,艰难靠近葡萄牙战舰,
却又必须冒着,火枪pēn_shè的风险攀爬船体时,结果如何就不言而喻了。
事实上,即使海战真的进入到了甲板肉搏的阶段,土耳其雇佣兵以及在马上,令人闻风丧胆的马穆鲁克们,其实也占不到丝毫便宜。
用盔甲、火绳枪,乃至原始手榴弹武装起来的葡萄牙士兵,不仅在轻武器上占优,而且更熟悉海战的特性。
最终,这场决战以葡萄牙人的完胜而告终,至于双方的战损比,相信大家都能想象的出来。
经由此役之后,葡萄牙人算是彻底取得了印度洋的霸权。
尽管后来数十年间,不甘于被柯钦压制的卡利卡特、征服埃及并成为红海之主的奥斯曼帝国,
还数次尝试过与葡萄牙人,争夺印度的贸易主导权,但也都以失败而告终。
不过,葡萄牙人在接下来的称霸过程中,同样未能做到完全垄断印度洋贸易。
在第乌海战之后,葡萄牙人很快就放弃了,在索科特拉岛的经营(公元1511年)。
这种放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索科特拉岛的位置还不够好。
从位置上来看,葡萄牙人更青睐,扼守红海-亚丁湾通道的曼德海峡。
在这条最窄处仅26千米的海峡中,充当关键先生的,是一个叫作“丕林岛”的小岛,后属也门。
在放弃索科特拉岛之后,葡萄牙人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