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密诏(1/2)
高昌郡的奏章一开始只是让长安的尚书台啧啧称奇,隋炀帝杨广准备第二次东征高句丽,去了扬州,留代王杨侑留守长安、越王杨侗留守东都洛阳。杨崇的奏章上对柴慎并没有指责,而是要求中枢调查,很容易被认为杨崇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只是给已经失势的齐王杨暕再泼上一盆污水。
纵使奏章上的九人联署有些奇怪,慕容息雄的辞职有些勉强,长安的尚书台根本不准备处理,就抄留一份后转送洛阳;洛阳同样是抄留转送扬州,让杨广和中枢去烦神。但是两天后关于李昱弃职逃跑的奏章让所有人悚然,高昌郡出事了,回过头来自己分析前面的奏章,很明显这些事是连贯的。
流言疯传,御史们打了鸡血似的从各个角度议论高昌郡的事态,把闻风而奏的优势挥到极限;留守长安的第一重臣臣刑部尚书卫玄立即下令长安的所有信息渠道,收集从西域四郡过来的一切消息;不到十天,且末郡郡守上柱国李景上奏章说要去高昌郡一探究竟,高昌郡郡守杨崇上书说李景叛乱。
卫玄明白,局面失控了,立即召集京兆郡丞骨仪、赵国公独狐篡、左屯卫大将军阴世师、兵部侍郎元无竭、西域校尉韦节在代王杨侑面前商议。前左屯卫大将军姚辩去年死后,阴世师就被从张掖调到长安,接替了姚辩的职务,负责关中的军事防务。
韦节的西域校尉是隋炀帝新设的官职,其实就是把礼部原来对西域明面暗面的力量集中起来成立的衙门,放置在长安尚书台下面直管。兵部侍郎元无竭是目前兵部在长安的负责人,另一位兵部侍郎崔君肃坐镇江都,协调水师;跟随兵部尚书段文振出征高句丽的还是尚书兵曹郎斛斯政。
韦节汇报说:“从第一封奏章到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很诡异。九人联署,其中孟翻、房玄龄、李继钧是杨崇提拔的人,签名很正常;但是崔开远五人是中枢安排过去的,难道不知道签了名就等于和杨崇站到了一起。可惜后来从独狐、元家、宇文、于家各方面传来的消息,这五个人都没有被拘禁,王挺接替了慕容息雄的职务,崔开远负责这件案子,其他三人都出入正常。”
骨仪性格耿直,问道:“杨崇手下的司空行为什么也没有签名?”
韦节晓得骨仪问的是不是杨崇被逼迫的,答道:“司空行一直在田地县,不在高昌城。杨崇在李昱失踪的第二天,就回了南平城。不过有奏章上没写的内容,周谦的两名手下在高昌传递信件的时候失踪了,其中一个就是在关中见何潘仁的人,周谦说两人身上还应该各有一份信件。”
卫玄问道:“这两人身份在高昌公开没有,周谦猜测是哪方面下的手?”
独狐篡插话说:“问题就在于两人是用掩饰身份进入高昌的,周谦猜测应该是杨崇下的手,高昌郡报上来的一百一十四人中,包含着周谦让何潘仁送进高昌的人,也包括原来中枢让高颎要杨崇安排做官的高昌本地士族。”
其他人这次是懂了,中枢在高昌有一个大动作,现在崩盘了。左屯卫大将军阴世师不屑地说道:“自作孽。要是对杨崇不相信,把他撤职或调回来,或者重新安排一个郡守就是,何必这么费事。”
卫玄等人都没吭声,中枢的目的不是要杨崇做不了官,而是要杨崇死,或者等杨崇把高昌郡这头猪养肥了再派人夺过来。杨崇深悉上意,所以在高昌郡无所畏惧,一次又一次地举起屠刀,把反对自己的人杀了个干净,如果中枢没有明确的表态,这次一百一十四人不会有一个人活下来。
元无竭转圜说:“中枢一时没有合适的人选,杨崇在高昌干得又不错,所以耽搁了。韦大人,后面你们校尉府准备怎么办?”
韦节毫不在意地说:“杨崇现在证据在手,李景又擅自行事,从高昌郡的奏章看,李景不是孤身前往的,目前是个机会,但只能等中枢的意见。”
韦节是官场老油子,自然不会落人话柄,是拿下杨崇的机会还是修复和杨崇关系的机会,韦节没说。代王杨侑忽然说道:“李景大将军有密诏。”
什么,密诏?卫玄几个人顿时觉得头一晕,东征高句丽的时候,就是有风传的密诏,来护儿才不顾周法尚劝阻,不等6军到达,单独杀进平壤城,导致东征完败。卫玄急忙施礼问道:“代王殿下能否明示?”
代王杨侑虽然只有七岁,但极其聪明,气度非凡,说话清清楚楚:“李景前往西域的时候,皇祖父给他密诏,授予他在西域各郡当即处理的权力。”
独狐篡深一吸口气,如果李景手上有密诏,李景就不会顾及和杨崇的私人关系,所以认为杨崇有异常的行迹就出手,问题是杨崇对中枢极不信任,若是圣天子的特诏也许会低头,但要杨崇先把所有东西放下,伸着脖子等人宰,很难。杨崇在高昌郡不仅是郡守,还有着庞大的资产,成千上万跟随他的人,有些事杨崇是难以让步的。
骨仪斟酌着说:“李景应该不会多事吧,这毕竟是高昌郡内部的事情。”
韦节摇头说:“大军一动,我们就不能抱侥幸的心里,毕竟崔开远五人态度的陡然转变是件很奇怪的事,李昱的逃跑充满疑问等等。李景资格深厚,不会把杨崇放在眼里,甚至会认为他的出点是为杨崇好,但是杨崇会怎么想?”
这才是关键,不是好意别人就能心领的,更何况未必是好意。元无竭冷冷地说:“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