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2章 封耕(1/2)
div :20h:1008px;
/div
小伟和陈辉从临时办公室出来,来到会议室。
吴国林王立华杜安安几个人都在,刚才他们几个在这屋打扑克来着。
来应聘的是个中年人,三十五六岁,戴个眼镜,背着个皮包,好像走了不少路,一头的汗水。
看到小伟和陈辉进来,应聘的中年人从椅子上站起来冲两个人点了点头,小伟笑着回应了一下:“坐。石丽,给倒杯水。你这是从哪过来的?怎么一头汗。”
中年人抬手在额上抹了一把:“到是没多远,就是来这边时间不长,还没适应这边的气候。”说话是北方口音。在海南混的北方人太多了。
小伟拽了把椅子坐下,掏烟出来给吴国林他们一人扔了一根,问中年人:“抽烟不?你叫什么?”
中年人接了一根。掏打火机点着,说:“我叫封耕,从京都过来的,老家在吉北。我原来在旅游局上班。这几年,铁饭碗拿不住了,人都往南跑,挣大钱。
我家里孩子,家境一般,也想出来看看,就办了停了薪留职跑这边来了。在这边半年了,工作也做过一些,都是在地产公司。前两年这边就地产公司多。
前年公司倒了,老板跑了,我连工资都没拿到,也没脸回去,就这么混下来了。我看了贵公司的招聘启示,是要搞旅游地产,我琢磨着我是旅游局出身,又接触过地产,就过来试试。”
小伟从吴国林手里接过封耕的简历,边翻边问:“过来后悔没?”
封耕抬手在头上抓了几把,有点不好意思的样子:“也谈不上后悔吧,不过,来前的壮心磨的也差不多了,心里对老婆孩子啥的,还是感觉有点亏欠。本来是想来挣钱的,结果饭都要吃不上了。”
十万人才下海南可不仅仅是七个汉字。而这个十万也并不就是说来海南的有十万人。从88年开始全国各地来海南淘金的内陆人何止百万,这些人里有学生,有工人,有生意人,有大量的下海干部。
七八年的时间过去,海南的发展一波三折,这些人也身临其境的见证了整个过程,有些人发了,有些人走了,更多的是梦想未灭继续寻找机会的人。
或者说不甘心。像封耕这样的人占了大多数,他们也想过离开,但是感觉无颜去见家乡父老。
除了这些飞蛾扑火一样自己一头扎进来的,还有很多被遗弃在这里的人。这是九十年代的历史特色。
九十年代,改革的不只是经济,还有体制。
那些年上边拆开合并新建撤销,几大部门拆腾了个遍,下面各地也差不多,今天成立个局,明天拆出来个所,后天又弄个办公室,也是忙的不亦乐乎。
到九十年代末,很多地方都有不少这样的单位:他们号称是政府部门,穿着制服有着独立的办公楼车辆,却不属于任何单位,甚至没有业务,也没有工资,全靠自力更生。
像万通的冯轮,他从京都到海南是去筹建体改所的,可是又不给钱,省里批了一万台电视出来让他们卖,挣的钱就是启动资金。结果没挣着。后来就直接原地解散了。
对,就是解散,没有任何安排,冯总只能跑去打工,给牧其中当了一段时间马崽,后来和几个人办了农高科,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万通前身。然而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体改所其他人的命运传说。
不管是什么年代,也不管是什么地方,永远都是有人笑有人哭,有成功有失败。往往我们只能看到胜利者的笑容,却永远也听不到失败者的哭声。然而他们才是最多的那一部分。
……
“我们是搞旅游地产,投资的是旅游硬件,你能说说你对这方面的看法吗?”小伟合上简历抬头问。
封耕喝了点水,在心里组织了一下,说:“我不知道我想的对不对,说错了各位领导别笑我。
旅游地产是现在刚刚兴起的一个名词。严格来说,目前国内在这方面做成功的企业不多,或者说完全没有代表性案例。
旅游这个行业也就是这两年才慢慢火起来,地产的时间更短。但是把这两个行业结合起来,我感觉能行。
国内旅游目前主要是靠地方自然景观,政治导向还有历史留存,实话实说,还停留在表层。我接触过不少国外的旅游业同行,也研究过不少案例,在国外,旅游已经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
咱们远远的落后了。旅游说白了,就是一个人,从熟悉的地方到陌生的地方,去感受一下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放松一下,娱乐一下,看看不同的风景人文。
但是国内的旅游目前来看太同质化了,千篇一律的名山大川,失去了特色和娱乐性。我去过不少名胜,累,贵,吃不好睡不好。
如果我没理解错,咱们公司是想借用三亚这里的天然海岸景观打造一个集吃喝住玩一体的人造景点,我不是自夸,这和我以前工作时候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
人们花钱出来,吃好住好,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同时又有丰富的娱乐,这才是真正的旅游,也能真正的吸引更多的人过来。只有保持客源,旅游才会火,才会持久,只有让游客满意,才能有利可图。
我熟悉国内的景区和景区管理,熟悉旅游的方方面面条条框框,了解各地搞的比较好的旅游公司,同时,我又熟悉地产行业,我想,这个职位真的很适合我。我有信心做好。
同时,我现在也是真的需要这样一个机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