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这次,老子来了(1/2)
93年的沪市还远没有后来繁华,坐着出租车一路走来,看着大街上还能数的过来,而且高度有限的大楼,以及那些老街巷弄堂以及里面横纵着,晾晒着女人胸罩和各式衣物的竹竿和满大街的自行车,闻着摩托车发动机里燃烧未完全喷薄而出的尾气味儿,李宪不禁大失所望。
脑子里想着粗陋两个字,李宪又自嘲自己实在是想的太多。隔着二十多年,用后来的盛世和现在做对比,实在是没有意思。
到达沪市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和徐茂和等人在沪市股交所附近的一家酒店安顿下来之后天都黑了。虽然心里记挂着宝安集团此时怕是已经启动了对延中实业的收购计划,可是急也没有办法。
晚饭之后,李宪便和徐茂和扔下了一群长途跋涉之后已经累蔫儿巴了的小弟,只带着王铁成,在股交所附近逛了起来,算是熟悉环境。
“日他娘的。”
八点多,股交所已经关了门。门前,徐茂和看着那霓虹灯的大牌子,目光迷离,并附赠了一声国骂。
“去年春天时候,有个朋友打电话让我来沪市,说是有个大买卖找我合伙做。结果那个时候我特么正好在俄罗斯被刘长青给坑的鸡毛都光了,就没来。”
“什么大买卖?”李宪明知故问,嘴上却已经憋不住乐了。
“认购证啊!”站在股交所的大门之前,徐茂和捶胸顿足,“三十多块钱一本啊当时!他妈的,当时虽说手里没多少钱了,可是他娘的十万八万还是能拿的出来的,要不是被刘长青坑了一下一门心思的想着咋还回去,我他娘……”
听到这儿,李宪噗嗤一声乐了出来。
认购证,算是中华股票历史上比较特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东西了。这玩应最早就是在面前这个交易所出现的,92年,沪交所才成立一年多,整个股票市场就有八只股票。面对初具规模的股票市场,股票却是粥少僧多,有价无市。
当初老八股之外的兴业房产发行新股的时候,股民齐聚发售地江湾体育场,提前两天排队,差点儿造成踩踏事故闹出人命。面对92年尚有10多个新股要发行的现状,当时主管股票市场的人民银行为了扩充市场容量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也就是先发认购证,凭认购证摇号中签认购股票。
这东西只是代表一种资格,就像是现在想看演唱会先买门票差不多。当时的人们认为这种需要摇号,中签了才能认购股票的东西几率太小,所以根本就不买账。
可没成想,在这个认购证发行之后的两个月,就有消息灵通的人得知92年股票发行个数即将大增,认购证的中签率远远高于想象之中的几率。
在这种大环境下,黑市爆炒认购证,几十块钱的认购证价格一路扶摇直上,最高的时候竟然达到了一万多。
每百张连号认购证到最后实际收益都达到50万元左右。
天可怜见,92年的五十万是啥概念?万元户都是凤毛麟角,放在2018年能顶个有车有房净存款二三十万的人家了。
可以说认购证的出现,是第一次中华人亲身体会到股市催生的疯狂。也同样成为了许多失去机遇的投资者心中永远的痛楚。
可是这东西当初出来的时候就连大部分的股民都不看好,更别说对股票一窍不通的徐茂和了。
所以李宪觉得这货此时的捶胸顿足,多是本着一种“曾经有一个天大的便宜,老子因为主观意识原因没捡到,所以一切都是社会的错”这种想法。
典型的拉不出屎怪地球没引力。
“徐哥,你摸着自己心口窝问问,当时就算没有刘长青的事儿,让你来你能来吗?那时候你懂什么叫认购证吗?”
徐茂和一愣,把李宪咀嚼了一遍,满脸通红。
可死鸭子嘴最硬,“那可不好说、要是……要是……”
李宪摆了摆手,笑道:“可别要是了,过去的都过去了,活在当下吧。”
其实这话不仅仅是跟徐茂和说的,他自己也恨——他娘的,咋就没早点儿穿回来?要是92年年初就回来,自己还搞个鸡毛的核桃皮,卖个蛋的棺材,整啥外墙贴砖啊?
直接跑沪市,搞他一批认购证不是啥都有了?
看着股交所的紧闭的大门,李宪无奈一笑。
行啊,虽说没赶上发财证,不过高低……赶上延中实业了不是?
这次,老子站在这儿了。
……
来的时候,李宪已经跟徐茂和说明了自己的计划。
其实所谓的计划很简单,简单的甚至有点儿不像是计划;认准延中实业,低价位大量买进,然后在十月份宝安正式入主延中后抛出。
对于股市,李宪也是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
在二十年后,国内的股市对他那样每个月生活费只有六百块,家庭年收入不到十万的小伙极为不友好——其实整个社会对他这样的都挺不友好,所以李宪从来也不关注股市的事儿。只有在图书馆或者是一些大咖的公众号上,偶尔看到一些碎片化的关于股市的文章和科普。
所以这一次来,李宪只能凭借自己对于宝延风波之中的一些关键节点做文章。而就算是知道了这些,他也需要一个平台来帮助自己操作。
而所谓的平台,就是证券营业所。
沪市股交所成立之初实施的是t+1交易方式,也就是第一天购买股票,在第二天才能卖出,还有1的涨停板机制。但是这种机制太稳,造成了股市交易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