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你们太一厢情愿了 3/5(1/2)
“在场的有冯教授反对‘痞说历史’的,觉得《明朝那些事儿》不够严谨,带有个人主观臆断,不能称之为史书作品。”
“有支持痞说历史的,网络上也有不少人把《明朝那些事儿》看成是明朝历史的经典之作。”
“我这段时间之所以没有对这些评论,无论褒贬,都没有做出回应,是因为我自己都有些惊讶,有些疑惑,以及万分不解。”
“我不明白《明朝那些事儿》怎么就变成了治史大作了?”
“我更不明白《明朝那些事儿》居然就成了痞说历史的典范了。”
“我还不明白,为什么一些像宋教授这样的,根本就没有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却能够对其大肆点评。”
“我更不明白的是,《明朝那些事儿》竟然被上升到了,亵渎历史的层面上来,我真的担当不起啊。”
“我想跟大家说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明朝那些事儿》诞生的故事。”
林霄没有理会其他人的反应,而是自己说了起来。
“我爷爷是老评书人了,从小就学说评书,到了老了,还是以此为业,我们家三代单传,评书这么老手艺,在现代,开始有些没落了,没落的不仅仅是因为其形式,还有一点很致命,那就是找不到肯学这门活的人了。”
“相声讲究说学逗唱,评书的讲究其实更多,要求很多,但是在大多数人看来,却是门没什么大前途的行当。”
“所以,这门技艺开始走向夕阳,连我爸都不愿意学,小时候,我经常跟在爷爷身边,看他说评书,不是因为我有多喜欢,而是因为,跟着爷爷,爷爷会给我买好吃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爷爷把希望寄托在了我这个第三代的身上,只是我依然让他老人家失望了,因为我也和其他人一样,发现评书真的没什么大前途。”
“爷爷开了一间老茶馆,其实老茶馆一直都没赚钱,但是爷爷却还是开着,我知道,那是因为,爷爷只有在那才有说评书的台子。”
“爷爷的身子骨还算硬朗,可是年纪大了,难免的会有一些常见的老人病,比如高血压。”
“爷爷在说书的时候,因为情绪太激动,导致昏迷,虽然之后没有大碍,但是医生说了,他最好不要情绪波动太大,可是说评书,就是要融入情绪,没有情绪,还怎么表现出剧情的跌宕起伏?”
“我们一家人那个急啊,爷爷的性子很倔,根本不听人劝,恰好这个时候,虎猫平台开播,我是虎猫平台的小股东,自然要给自家的平台捧个场。”
“爷爷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看着评书这门技艺后继有人,看到这门技艺能够不那么难地生存下去。”
“于是我就跟爷爷说,评书也要与时俱进,想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评书,就一定要创新。”
“评书在很多人眼里,那是上了年纪的人才会喜欢的东西,可是我却不这么觉得,因为在古代,评书可是可以覆盖全年龄段的娱乐方式,那么为什么到林霄现在就成了老年人才会喜欢的东西呢?”
“于是我就想啊,首先怎么的也要试一试,看看年轻人到底是真的不喜欢评书,还是仅仅只是因为评书的那些故事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所以才不喜欢?”
“所以,我想到了,利用网络直播平台,网络直播平台的受众都是年轻人,同时,以往那些评书话本,里面的故事早就不新鲜了,所以,我就想着,如果是新话本呢?”
“因为爷爷的言传身教,所以,平时我没少看历史类的杂书,不过,大多数都是关于那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小说,话本,演义,并不是正史。”
“说实话,明史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地看的正史类的书籍,所以之前宋教授说我没资格治史,我是认同的,这方面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只是我纳闷的是,《明朝那些事儿》原本就不是史书,充其量,这也只是一部历史评书话本,或者说历史相声。”
“我写这部作品的初衷,也是为了说评书,我不明白,一部评书话本,居然会被这么多人当做正史看待,居然还奉为经典。”
“更让我纳闷的是,居然还牵扯出什么痞说历史的话题,我看了那些评论都觉得脸红,我明明写的是一部历史相声,可是偏偏却有那么多人要上纲上线,这个评判我这个历史不能这么些,那个说这是历史大作,我担不起啊,真的担不起。”
“细心的人应该能注意到,我在《明朝那些事儿》里面,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猜测,而不是考证。”
“因为我知道,自己的知识量有限,阅读量有限,参考文献也不多,不可能像史书那么严谨,至于个人主观臆断,作为一部小说的作者,我当然会有自己的想法,可是这本是一部博得大家一乐,顺便推广一下评书这门技艺,顺带着赚点钱的消遣的作品,竟然会被这样那样的解读。”
“所以,在这里,我要郑重澄清一点《明朝那些事儿》你们可以当是是评书话本,是历史相声,是历史类演义小说,但是请不要将其拔高到历史著作的高度,我承受不起,《明朝那些事儿》也承受不起。”
“还有,冯教授,宋教授,你们想要评判‘痞说历史’是否对路子,请不要用《明朝那些事儿》做例子,因为《明朝那些事儿》本身就只是属于“札记”一类的,供大家茶余饭后消遣的作品。”
“它开创不了‘痞说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