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小说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大宋炮灰逆袭录》

123读书小说网(123dushu.cc)

首页 >> 大宋炮灰逆袭录 () >> 一百九十九 考试了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123dushu.cc/103074/

一百九十九 考试了(1/2)

和往常一样,在准备上任之前李不弃选择先去大内见见皇帝。经常面见领导回顾一下过去的工作,报告一下计划,汇报一下思想,领导都喜欢这样勤汇报的下属,皇帝也不会例外。伺候小心眼的赵官家,李不弃更是不敢怠慢。

李不弃告诉赵祯,现在试验场的玻璃生产技术已经很精湛,工匠们现了很多窍门,就算是制造玻璃的法子扩散开,也能够保持皇家作坊的技术领先。因此现在应该公开玻璃生产的方法。

皇帝对技术问题完全是两眼一抹黑,李不弃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是皇帝对钱还是很敏感的,立刻问为什么不继续垄断玻璃制造技术,靠垄断赚钱。

李不弃要的是大宋各方面技术的快提高,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研究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但是他不能这么跟皇帝说。在外人面前,尤其是在小心眼的皇帝面前,表现出自己是个胸怀天下的人那不是自寻死路嘛!岳飞就是榜样。

他于是说道:“陛下,玻璃其实是很重的,作为工艺品长途贩运自然是有利可图的,但若是用来制造日常用具,尤其是窗玻璃,从产地到使用的地方光是运费就是很大一笔钱。所以如果不能在使用的地方就近生产玻璃,那么玻璃的价格就会居高不下,用得起的人就很少,其实挣不了多少钱的。”

“如果在各个有条件的地方都建玻璃窑,那么会有很多人把玻璃装在窗户上,会有很多人用玻璃器皿装东西,需求量多少都难以估算,能收很多税啊。再者试验场传播制造玻璃的技术也不是免费的,而是要收费用的。税金再加上转让技术的钱,虽然不能让国用充足,但是一年至少填补二三百万贯还是可以的。”

现在皇帝最听不得的就是钱,李不弃给他画了一个大饼,皇帝立刻就不行了:“好,就依你所奏。”

李不弃说:“既如此,那么这事儿就让徐忠去办吧。徐忠忠心陛下,办事又一向严谨,我也已经跟他商议过此事,他必能办好的。”

做领导要想让下属真心拥护,就要给下属提供上升通道。李不弃深蕴此理,所以好不吝啬把下属推荐到皇帝面前的机会。相信其他人看到李不弃这种作风后会更加愿意在李不弃手下干活儿的。

皇帝大概对徐忠没有什么印象,听了李不弃的推荐便问了几句,便勉励李不弃一定要把胄案管好,千万不可如无底洞一样耗费国家钱粮。李不弃请皇帝放心,自己一定会把事情办好。

第二天早上李不弃站在三司门口不由感慨一番。世事无常,谁能想到自己竟然会从三司开始文官生涯呢?到现在他也没想明白作为文官的张尧佐为什么会冒着把文官们往死里得罪的风险举荐自己。从赵祯的谈话来看此事并非皇帝授意。难道是因为张尧佐一向被文官们视为皇亲国戚打入另类,想找个盟友吗?看着也不像啊。

想不出来就不费神了,年轻人要有先当棋子后作棋手的觉悟。既然他们让李不弃入了这个棋局,那结果如何就由不得他们了。

李不弃满面春风地和三司的门吏打过招呼,门吏不敢怠慢,亲自引了李不弃去见三司使王拱辰。王拱辰见了李不弃就和谁欠了他十万贯钱似的,上来便先黑着脸问:“听人传说,你说《六经》是蒙书,可有此事?”

李不弃谦恭地答道:“这是下官前几日说的,没想到竟传到计相耳中了。”

王拱辰的语气中充满了威压:“你好大的口气!《六经》乃先圣绝学,治国之圭臬,你怎敢说它是蒙书?”

李不弃却不在乎王拱辰作出的姿态,反而笑嘻嘻地说:“下官以为《六经》是讲千年前华夏文化启蒙时的情形,现在时移世易,光研究《六经》已经不合时宜。下官以为,计相你也应该是这样认为的吧?好像朝堂诸公也都是这么认为的呢。”

“什么?你怎会认为大伙儿都和你一样?真是岂有此理。”

李不弃呵呵一笑:“《六经》之中可没有三司这么个国家机构,计相不是也没有因为名不正言不顺推辞吗?《六经》中没有什么中书、门下、枢密院之类的机构和参知政事的官职,也没有见谁执意废止。《六经》中所载的井田也没见谁建议恢复,更没见谁说太祖太宗不效法周王故事分封诸子裂土封疆错了。难道是下官理解错了,其实计相和各位官人都是奉《六经》为圭臬,在腹诽太祖太宗不按《六经》故事治国?”

“……”王拱辰半天才哼了一声:“你好自为之吧!”然后就让小吏带李不弃到胄案办理交接。

胄案前任皇甫判官是个年近四十的油腻大叔,似乎昨晚上喝多了,还带着黑眼圈和很重的眼袋,对李不弃爱答不理的。他也不寒暄,叫来僚佐,让人把账目搬来往桌上一放,然后拿起印信文书往李不弃面前一推:“呵呵,既然大名鼎鼎的李不弃来接手,老夫就放心了。以后这胄案就交给你,必是能让官家满意的。”

李不弃也不知道哪里得罪过这位皇甫判官值得这人这么阴阳怪气的,他也不想知道,反正虱子多了不要,债多了不愁。看了一眼皇甫判官推过来的印信却没有接,而是先拿起账簿翻看一下,见上面已经盖了三司都磨勘司的大印,显然是已经查过帐,这才点头道:“好,既然如此就不耽误官人高升。”

于是双方交接了印信,送了皇甫判官离开,然后李不弃端坐公堂,一众僚佐上前行参拜之礼后便站立两厢等待

状态提示: 一百九十九 考试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