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载舟覆舟 民为水我为舟(五)(1/2)
晋江作为泉州的附郭县,知县赵瑶就在新任知州张镝的眼皮子底下做事,原先他是抱着得过且过,做隐身人的态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尽量夹着尾巴,不显示存在感。毕竟与顶头上司在同一个城内,动辄得咎,只要新知州不追究他当初附逆蒲寿庚的罪过就谢天谢地了。更何况县里又没钱,想做事也做不了啊。
但这次,新来的知州既给钱又给兵,如此大方的上司是他当官这些年都不曾有过的,那么作为下属,也总应该知道投桃报李,做出点姿态来。因为他看得出这位知州不仅大方,也是个精明强干的人物,手底下还有那么多精锐的兵,若是自己还和过去一样虚与委蛇、敷衍了事,恐怕是过不了关的。
在什么样的人手下做什么样的事,赵瑶也不是个无能的昏官,虽则到了四十来岁还只是个知县,简直对不起自己姓氏里这个赵字,但这几年当官是真不容易,朝廷威望扫地,地下刁民天天闹事,外头鞑子虎视眈眈,一不留神可能就丢了乌纱帽,还可能丢了脑袋。从贾似道、留梦炎到陈宜中,相爷们一轮一轮的换,国事却一天比一天坏,下面封的转运使、安抚使、制置使都已经一大堆,大宋的官儿全不值钱了,他这样的知县磨勘早就满了,却五年十年都得不到升迁。当官的风险越来越大,收益却越来越性价比越来越低了,只是还没到最后一步,赵瑶也不甘心把这十年辛苦得来的官儿丢弃了。但慢慢学会了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抱定啥事也不干,谁也不得罪的态度。
直到见着这位年轻干练而且大方的新知州,寻常的一次会见,寻常的一席话,却重新给了他依托,让他有了主心骨,有了信心。是为对得起那二十万贯钱也好,还是因为那三百个兵给他撑了腰,赵瑶决定了要做出点什么。首县还是要有点首县的样子,他的效率还是挺高的,中午会见完知州,下午就回县衙召集了属吏和差役们,把一条条政令发下去。六房属吏和三班衙役本来也是放羊的状态,因为知县都不干事,他们也上行下效,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例行的点卯轮值也都懈怠了,主要是衙门里的工食银已经六个月没发了。原本当差的也不指着这点工食银吃饭,但自从行朝败了以后,下头的乡野更不好管了,五大家成了铁板一块,甚至今年的秋粮都没上来,城里那三瓜俩枣早就榨不出什么油水,差爷们几乎失去了外快的源头,日子难过的紧。
这日晋江知县赵瑶召集僚属,第一个重要的通知就是要把衙门里积欠的薪俸结清了。听此消息,阖县的文武差吏,不管是告病的、休假的、在外怠工的,全都赶回衙门里来,估计晋江县衙的人手这两年都没这么齐过,这就是发钱的魅力吧。
赵瑶说话算话,不仅给僚属们发了六个月的欠薪,还多发了一个月的奖励,几百个大小吏役,一下子上万的银子就去了。属吏们拿了钱,个个欢喜,干活也就带劲了,连夜赶做清查田亩、编牌甲、练材勇的章程,一一分派,还要与州衙派的人互相对接合作。知县可是说了,他们今日发的钱,全是新任张知州所赐,要晓得感恩,同时还有那三百个大兵,提着刀、扛着枪,也是州衙下来的,大兵们跟着差役们奔走,或者又像押着他们,这不仅是护卫,还像是监督呢,谁还敢三心两意。
晋江县城内管理三隅,城外共有五个乡,二十三里,各隅长、乡老、里正也都被县衙召齐,要求他们做好配合。乡老、里正们不是朝廷命官,名义上是百姓当中选出的德高望重之人协助县里管理地方,实际上未必有什么权力,其影响力完全要看与五大家族的关系如何,但至少具有一个传声筒的功能,可以把官方政令挨家挨户的传达。
“二爷,今日县衙贴了布告,要在全县编定牌甲,训练材勇,还要搞什么全民识字”晋江县东郊的安仁乡乡老名叫曹祖荣,本身又是五大家族当中张家的一名庄头,平日帮助主家管理佃户和收租放贷的生意,能坐上这个乡老位置也是主家的抬举,当然得跟主家一个鼻孔出气,所以前脚被县衙召集议事,后脚就颠颠的跑到张家在晋江的别院,向张家二爷张崇义一五一十的汇报了县衙议事的内容。
“这恐怕又是那不知天高地厚的知州老爷想出的主意,州里不是前阵子就派人下来了吗?结果如何?我看这事他搞不成!”张崇义悠闲的呷着茶水,觉得曹祖荣汇报的不算什么重大新闻,不久前早就听说新知州派了不少人下乡组织牌甲、团防,但没得到他们这些大家的支持显然是不可能办成的。
“二爷,这次或许没那么简单。衙门里的意思,还要清查田亩、统计丁口,而且加了牌甲的民户就可免今年的田赋呢!”曹祖荣知道,如果还是原来的那一套就不用担心了,无非是把州衙派来的生手换成县衙里的老吏,事情还不是一样吗。但要加上清查田亩人口、免田赋的做法可就不一样了,这是切实触动到了大户们的根本利益。
五大家中以张家对土地的依赖最大,主要是经营茶叶和田产,晋江一大半的良田都在张家名下。除了收租放债,每年的朝廷租赋也都被他们经手,称作包税户。他们与官府里的差人勾结,上下其手,不仅自家的赋税被摊到了那些无权无势的小农头上,从中还能再刮一道地皮,如果田亩人丁重新统计,他们的把戏就会被戳穿。而且历年从百姓头上收来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