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7章 姜维马谡的区别(1/2)
姜维站在船头上,迎着凛冽的江风,在心潮澎湃里却也有一丝遗憾。
这一次出战,站在这西进船队上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一杆大旗,并没有一名陆军兄弟跟随。
其实按照姜维的意思,这一次就应该真的让自己带着至少不下2万将士杀进荆州。
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他有信心,而这份信心,早就在和诸葛亮的探讨里向诸葛亮说的明白了。
但是诸葛亮却反驳了他的建议和计划,究其原因,诸葛亮的谨小慎微是一方面,其实整个战局,也让诸葛亮动弹不得,不敢过分的兵行险招。
姜维分析的对,现在荆州空虚,百姓并没有真正归附孙权,而从第一次刘备踏上新野开始,他的仁德之名就不断的被荆州的百姓传颂,要不然刘表死后,百姓士绅们也不会纷纷上书刘琦,请他将荆州让给刘备。
虽然关羽骄傲,但他得罪的不过是官,关羽这个人是傲上的,但对下层的士兵和百姓却关爱有加,所以刘备和关羽在荆州百姓的心中,人脉依旧是不错的,只要打着刘备的旗号,派出一支2万人的将士给自己,姜威认为自己绝对会得到荆州百姓的拥护,将一支没有后援的军队,变成一只有根基的铁军,直接将在外面围成铁桶一样的荆州掏空,这样一来,孙刘两家在荆州的战事也就彻底的结束了。
但是诸葛亮却否定了姜维的这些建议,究其原因,还在于诸葛亮手中掌握的军队并不多。
诸葛亮对鲁肃的时候,虽然用火攻的办法,将鲁肃的水军彻底烧个灰飞烟灭,解决了后顾之忧,但面对吕蒙,两家的兵力实力对比上还依旧旗鼓相当,自己一方根本没有什么优势。
而一旦分兵2万,在带走2万的水师,那么自己在兵力上和吕蒙对比,就有着巨大的悬殊,6万对10万,万一吕蒙抱成团,让自己没有可乘之机的情况下,就用笨力气和自己对阵厮杀,诸葛亮绝对没有取胜的把握,万一自己这里大败,吕蒙就会掉过头去,围攻已经深陷荆州的这支孤军,10万对4万,他认为姜维绝对抵抗不住,这是一种冒险。
还有一点,虽然鲁肃的水军被自己彻底打败了,但并不等于孙权手中没有力量可派,现在在石头城建邺里,孙权还是掌握着一支7万的禁卫军,那是最忠心孙权的力量,而孙权也不是无能之辈,虎父无犬子,这是基因问题。同时孙权能达到今天的地步,也说明他有着非常强大的能力,一旦他破釜沉舟,来一个所谓的御驾亲征,鼓舞士气,那么诸葛亮就再次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
自己掌握着6万人马,前面有吕蒙的10万大军,后面有孙权的7万死士,自己腹背受敌双拳难敌四手,即便再有信心,也只能保证自己不败,其实在这个关键时候,不败就已经是失败了。
这个风险不能冒,所以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姜维的进一步要求,他的目的就是用姜维提出的这个计策,将凌统的水师在乌龟壳里调出来,然后在长江上将他歼灭,砍掉吕蒙的一只胳膊,打开柴桑两军势力均衡,取下柴桑。
姜维和马谡不一样,姜维是一个憨厚的人,他对上级是唯命是从的,绝对不越雷池一步,而如果这次带兵是马谡,说不定就真的敢悄悄的运上几千自己的亲兵,然后鼓动负责这一支水师的陈道,直接开进荆州去了。
这也是诸葛亮为什么不派马谡上船的原因所在,诸葛亮不但在计谋和治理政务上有突出的表现,更是在观察人上有一分眼光。
就比如说他选择的这两个人,准备做自己的接班人,同时也是让他左右为难的原因,姜维进取不足,但肯干听话(其实后世的姜维,能够几次攻伐中原,并不是他真心想进取,不过是想要完成诸葛亮遗留下来的遗命,一个人遵守上司的命令,达到了至死不渝的地步,其实也是一种迂腐的悲哀)所以在诸葛亮认为,如果自己不能为他扫平了天下,但是在姜维的手中,守住已经有的基础还是绝对没有问题。
但是马谡却是一个跳脱进取的性格,他这个人善于进攻,开疆拓土绝对没有问题,但这种人却有个致命的毛病,那就是容易莽撞行事,(比如街亭不听诸葛亮的劝阻,最终坏了诸葛亮大事)说不准会将自己打下的一片基础转眼之间弄砸。这就是诸葛亮左右为难的原因之一。
所以为了稳妥起见,这一次水师由姜维带领,而陆军施行的攻心战,就交给马谡去办了。
看着自己的老搭档吴班,带着一队水师的将士围住了吴军的水寨,和姜维错开一步的陈道对姜维恭顺的请示道:“再往前面五里路,就是东吴的第一道铁索横江之地,我们要不要真的去凿开那些铁锁?”
若论跟随刘备的时间长短,吴班和陈道是老资格的,在资历上远远高于姜维。
但是现在的姜维身份特殊,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是这大汉朝第二人诸葛亮的亲传弟子,未来前途无量,自己两个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以后的升迁上超过这个姜维,两个人还算有自知之明,所以姜维一上船,陈道自然而然的便将这支水军的指挥权交给了他,自己就成了他的副手,凡事都要请示一下姜维再做定夺。
姜维是一个严谨的人,他有尊老敬老的美德,听到陈道这么问,立刻转身,轻微施礼回答道:“陈将军客气,我不过是水军观察,水军的事情还有您来指挥。”
陈道就以商量的口吻道:“我看不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