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八节 嘉庆中兴(1/2)
当中国軍队入境的消息传来后,嘉庆从夜里惊醒,几年内让他夜不能寐的噩梦终于发生了。
这件事发生之后,嘉庆反而觉得似乎并没有那么可怕,做起事来一板一眼,召集文武大臣议事,然后看到自己提拔起来的那一批年轻官员们跃跃欲试的神态,嘉庆突然有了信心,仿佛祖先太祖(努尔哈赤)时代一样,得知明军十七万人来讨伐,满洲人并没有害怕,也许他也可以像太祖一样,创造奇迹!
平静下来之后,嘉庆突然发现,他现在跟大周的实力对比,比当年努尔哈赤跟大明的实力对比差距小多了,没道理祖宗能做到的事情,他还要畏惧。
嘉庆有些庆幸,周琅给他太多时间了,要是嘉庆七年的时候,他派一支偏师紧紧追赶,嘉庆都无法在伊犁立足,要是大周九年年的时候,周琅乘着大胜清俄联军,把大清势力从外藩蒙古驱逐的时机,派遣大军进入伊利,嘉庆同样会崩溃。
可如今已经是嘉庆十六年,周琅足足给了嘉庆十年的时间在伊犁立足,于是他在混乱中重建了秩序,在恐慌中抚慰了民心。
这十年中,除了最开始那两三年,嘉庆一直忙于应对混乱的局势,之后的七八年他一直稳定的恢复。
他不但重建了体制,恢复了生产,而且增加了人丁。
不知道大周皇帝是怎么想的,并不阻拦旗人子弟来投靠嘉庆,甚至不阻拦对大清心怀向往的遗臣来投奔。嘉庆四处招揽人才,当时跟随他来到伊犁的大臣并不多,但都是朱珪这样的老臣,这样的臣子,往往门生故吏遍天下,而且改朝换代,不如意的士子太多,这些人都怀念大清。
于是嘉庆不断让臣子写信招募旧部,大量读书人涌入了伊犁,为嘉庆的励精图治提供了新鲜血液。
除了读书人,嘉庆还不惜重金聘请工匠,大量贫苦的手工匠人从陕甘、山西甚至有从京津一带,随着商队走蒙古来到伊犁的。利用这些工匠,内务府的官办作坊规模持续扩大,加上在伊犁的垦荒,他们甚至连棉布都可以自给自足,还可以卖给俄国人。
连普通丁壮嘉庆也想办法招纳,各地穷人只要肯来,嘉庆就给他们抬旗,给他们份地,伊犁的垦殖规模越来越大。人均比内地多的多,人口已经达到了两百万人,其中半数都是汉八旗。
这些旗人年纪普遍较轻,可以参战的丁口就有八十万,除了女人孩子之外,几乎可以做到全民皆兵。
在
中低层全面恢复了八旗制度,嘉庆认为他现在的力量,已经比太宗(皇太极)时更强,比太祖(努尔哈赤)更是强了不知凡几。
八旗制度在恢复全盛之后,还继续发展。
大量读书人来到伊犁,嘉庆重组了六部。形成了旗官管旗务,六部管政务的局面。甚至随着一大批太监的到来,他的内务府都更像过去的内务府了。
政治上形成了中高低搭配的层面,比太宗时代,六部虚有其表,与各旗王公争权夺利不同,现在嘉庆的六部可是实权部门。由于一百多年的汉化,旗人王公早就接受了六部制度的辖制,认为这是朝廷体制。而且由于是溃败中重建,伊犁也没有出现实权的王公,各旗的都统都是皇帝任命的官员,不是过去的诸侯。现在皇帝通过六部,管理各旗的钱粮,任免各旗的官员,形成了从上到下皇帝集权的状态。
跟中原的六部制度不同的是,八旗的六部,是建立在八旗之上的管理机构,是皇帝跟八旗之间的一个权力机构,上接皇权,下接旗民;所有的旗官,并不是科举出身的文官,而是文武一体的牛录额真、固山额真。这些旗官既管生产,也管打仗,还管户口,一官多用。
如同中原的乡村自治,用乡绅将百姓牢牢的固定的土地上,嘉庆用这些旗官将旗人牢牢固定在土地上,地方乡绅可以组织老百姓开荒,修路,组织乡勇自卫,剿匪,这些旗官也可以。
通过对比,嘉庆并不觉得自己创设的制度,是对祖先的完全模仿,而是跟中原的体制相结合的产物,这让他觉得并不野蛮,他认为这跟中原体制是一体的。
由于生产发展,政治稳定,人丁滋长,嘉庆治下的文官们,甚至又开始歌颂起盛世来,说嘉庆已经中兴了!武将们则一直想要对中原用兵,与大周争天下。
只是败了要怎么办?
这几年嘉庆依然咬着牙向昆仑奴国送人,尽管他已经通过其他渠道明白,德楞泰对他说了慌,昆仑奴国的情况并没有他说的那么好,虽然昆仑奴不强,可远隔万里,水土不服却要了很多人的命。最早跟德楞泰去的那批人,三千人中活下来的竟然只有两百多,十不余一!
可德楞泰没有告诉死人的情况,一个劲的说哪里土地肥沃,牛羊众多。这让嘉庆对德楞泰起了异心,可他很快就理解了,他相信德楞泰没有反意,只是德楞泰在哪里太苦了,所以他要嘉庆的支援,所以不敢说实话,避重就轻,回避了死人的问题,夸大了收益的情况。嘉庆自认为是一个仁厚的人,所以他宽恕了德楞泰,继续派人去开拓。他需要为祖宗社稷留一条后路。
嘉庆自己也派了心腹人马去了昆仑奴国,还是他最信赖的太监,这些人通过大周的商人不断的送回来真正的情况,嘉庆确认这几年死人变少了,大家习惯了哪里的水土,开拓的土地变多了,因为嘉庆派去的移民越来越多,而且他们还开始抓昆仑奴做包衣,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