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读书小说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明末达人秀》

123读书小说网(123dushu.cc)

首页 >> 明末达人秀 () >> 第三十八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123dushu.cc/101829/

第三十八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1/2)

下朝之后,贾亦韬刚返回乾清宫,立马就将所有的宫女太监打发了出去,一个人独处在那里,桌案上摆放着两张摘要,一个是可用之人的名单,全都是那些忠臣名将,另一个罗列着大明王朝所面临的最为迫切、亟待解决的九大问题。

这个时候,贾亦韬一脸的凝重之色,看着九大问题,喃喃道:“看来,现在最为迫切的不是西北的天灾,也不是辽东虎视眈眈的建奴,更不是即将到来的小冰河时期全面爆发,而是日益激烈的党争。”

朦胧之中,贾亦韬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二十一世纪的一句话,富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仅是富人们的一种炫富方式,更是自信的表现。

凡是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

此刻,贾亦韬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不管是军备松弛,还是天灾不断,亦或是外敌的窥视,只要有钱,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消弭于无形之中。

党争,那是属于社会最顶层权贵的游戏,权力所带来的成就感,让那些人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远远不是财富能够替补的。

所以,自穿越以来的这段时间里,贾亦韬最为切身的体会,大明王朝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是党争,它就像跗骨之蛆,一点一点地蚕食大明江山,腐蚀大明的国力,破坏所能破坏的一切。

只要消除了党争,大明王朝就具备了中兴的条件,改革的基础,至于钱粮和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贾亦韬已经有了应对之策,只待分化、瓦解和削弱魏党和东林党,直至他们翻不起太大的波浪,皇权有所加强。

如此一来,贾亦韬方能实施他的诸多改革之策。

眸光闪烁,神情坚毅,贾亦韬望向了西南的方向,心中很是迫切,期待一名老将的到来,率领大明有名的一支军队,白杆子兵,赶来京城,为他镇场子。

贾亦韬等不及了,迫切想要消除朝堂上的党争,而驻扎在京畿的军队,充满了不确定性,与两党牵连甚广,其中的不稳定因素太多,难保不会出现意外。

毕竟,自大明建国以来,有太多的门第获得世袭的军功,只要进入军队,就能一蹴而就,当上指挥使、参将、游击之类的军官,如此一来,这些将军就属于权臣勋贵的一列,难保他们不会为了个人或一派的利益而做出有损国家的事情。

否则,登基之初,崇祯皇帝也不会如此忌惮魏忠贤。

因此,就在前段时间,贾亦韬下了一道密旨,让一代女将秦良玉率领白杆子兵,赶赴京城,让这支精锐之师震慑那些禁卫军,防患于未然,只有如此,贾亦韬方能安心地清除党争,将那些蛀虫一般的官员剔除出去,从而打下改革的基础。

毕竟,不管是怎样的改革,都需要极为可靠的官员去执行,而不是那些只懂得尔虞我诈之辈,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再如何紧要的事情,也比不过个人的私事来得重要。

皇太极兵围京城之时,那些官员还不忘攻击袁崇焕,直至将其置之于死地,无视鞑子在京师四周肆虐,为祸北直隶,足以说明他的可恶!

回想起这个决定之时,调来秦良玉,贾亦韬的脑海里盘旋着另一个念头。

后世之时,不管是共和国建立之初,还是那个老将盘踞于台湾,两者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之时,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对军队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如此才能将一个个想法付诸于行动,进而实现。

贾亦韬重重地吐出一口浊气,尽量的让自己放松下来,转而看向了那份忠臣名将的单子,同时对秦良玉抱了很大的期望,想起了崇祯赐秦良玉的一首诗,自己盗用之后,附在密旨之上。

学就西山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在他们的眼里,许多的经济学术语也能为之引用,用于历史的研究。

劣币驱逐良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官场之上,凭着对明史的研究,不管是唐宋之时,还是明清之际,当满朝都是贪官污吏,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之辈,那些想要做事的官员就会受到排挤。

尤其是明末时期,这种情况尤为严重,打击对手,远比抵御外敌来得重要。

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曹文诏

或死于起义军之手,或是被建奴所杀,然而,这一切都不过是表象,真正的凶手来源于朝堂之上,不仅仅是崇祯的猜忌与疑心,还有那些官员的推波助澜,火上浇油。

所以,经历过一件件的事情之后,武将认清了事实,满身的热血渐渐冷却,观念悄然的也发生转变,不再那么死忠,不再是以身殉国为荣。

最为关键的是,武将的地位大幅度下滑,远远比不上同阶的文官,还要受那些阉人的气。

翻开明末的历史不难发现,不乏拥有力挽狂澜能力的文臣武将,然而,他们的才能不仅让敌人忌惮,还有朝堂上的那些同僚嫉妒,以及一个帝王根深蒂固的观念,功高震主。

这一切的一切,早就注定了他们的遭遇与悲惨下场,才能很难得到尽情地施展,几乎是不可能,即便他们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对朝廷非常的忠心。

出头的椽子先烂,不外如此!

所以,在末期的时候,很少看到武将以身殉国,许多的明军没有反抗,转身就投降了鞑子,或是与起义军同流合污,不只是说没有了良将,而是大明王朝让他们彻

状态提示: 第三十八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