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粮食问题(1/2)
。
杨沐也很头疼。
按照宫里的规矩,太子册立后,便要选几名授师教授其学业。
但是,如今的苍国中,太子的学业让谁教?
是像学堂中一样,采用新式教学,还是像诸国传统的方法,聘请几个名师来教导?
从本心上,杨沐两者都是排斥的。
如果放在后世,小杨钧这个年纪,应该还在上幼儿园,读一年级都还早着呢。
让一个小孩子,去学那些枯燥的东西,听一些治国理政的大道理,岂不是……太残忍了?
毕竟,杨钧才五岁呀。
正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杨沐以前小的时候,就非常的讨厌上学,就连上学前班,都是因为学校里有很多小伙伴陪他玩,如今他的儿子,又岂能在该玩的年纪,被困在枯燥的书房中,每日沉浸在学业里?
一个小孩子的童年,对于一个人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自古太平皇帝多是呆弱之辈,因为从小受到的就是中规中矩的教育,杨沐想的是,这两年多花些时间,好好陪伴孩子,小孩子就应该做小孩子该做的事,再大一些的时候,就该严格教导。
至于怎么样教导,杨沐必选的也是新式教学。
毕竟,传统的那些经义,其实与新式的教学是有很多相悖地方的,甚至是矛盾,苍国日后的发展就依赖于数理化等工业化了,如果作为一个储君不认识到其重要性,将来怎么能保证不会人亡政息?
自古以来,皇位和权力交接,除了担心爆发内乱之外,就属于此最重要了。
小杨钧看着诸多大臣在讨论他,也意识到此事很重要,懵懂地抬起头来。
杨沐哈哈大笑了一声,挥了挥手,也没说什么。
朝臣们懂了。
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之后,讨论就是田垦一事了。
所谓田垦,是分为两部分的,一部分是农民的耕种,一部分是荒地的开垦。
如今正是春耕时分,今年的耕种关系到驻扎在前线的将士们的后勤保障问题,也关系到明年一整年,苍国民间是否会窘迫的问题。
如果耽误了春耕,那么前线的粮草就将更为紧张,不仅是三国联军,就连驻扎在王畿内的青龙军团,也将大受影响,无力展开大战,最多只能堪堪自保。
明年,就注定无法对外开战了。
春耕,种子问题倒是不怎么担心,虽然不说培育出杂交水稻之类的,但是工部也知道优选优育的道理,接连五六年,农耕司早就甄选出了十分优良的品种,各郡各县也都有种子的储备。
普通百姓也意识到传统自留种子的劣性,所以都是直接购买种子的,这样结出来的穗,产量会高很多。
所以,春耕的主要问题,还就出在人力上。
之前太多人投入在后勤运输方面,征调了大量的民夫,再加上上一次临时的征兵,导致民间很多乡村都或多或少的,缺少劳动力。
为今之计,就是在进一步推动解放奴隶,提高生产力的基础上,合理的安排劳动力。
然后,就是垦荒了。
除了最新兼并的盛国之地外,其余的各郡中,土地开垦在经历过最初几年的如火如荼之后,如今迎来了短暂的停歇。
因为,各村之间事宜开垦和灌溉的好地方,基本上都被开垦完了。
目前工部正在组织民间百姓,修建梯田和围湖造田等。
围湖造田自是不必说,多在湖泊多的地带。
梯田,大多就是丘陵地带和山林地带。
自古以来,大礼王朝的百姓们,便有修建梯田的传统。
用一道道的堤坝涵养水源,使在丘陵地带大面积种植水稻成为可能,解决了当地的粮食问题。
但是梯田的种植对于人力的消耗相比平原要高出很多,而产量没有任何优势,一旦遭遇大旱就可能颗粒无收。
所以,在粮食并不是十分紧张的地区,官府都是不提倡的,百姓们也没有刻意去修建。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田埂和水渠的问题。
但是,随着水泥的诞生,这个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
比如渠道,在两座丘陵之间,不是特别远的地带,就可以修炼一座架在空中的沟渠,作为一种特殊的渠道——渡槽。
在一些大型的水池边上,修建一座水闸,便形成了一座水库。
水库,便成了灌溉之源头。
前往不要小看水库与渠道的结合,听起来似乎没什么,但是要实现起来还真的不容易。
在中国古代,估计都能于都江堰那样的伟大工程相媲美了。
曾经有人将梯田与长城媲美,说它们同是人造奇迹,不同的是,长城是古代皇帝强迫人民修筑的,梯田则完全自发修筑,经过千年形成规模,一切顺其自然。
中国的南方,正是有那么多梯田,才让中国有用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这一听起来不可思议的情况。
毫不客气的说,在某些地区,梯田的占比是远远要高于普通水田的。
出于需要,工部也将修建梯田的计划说了一遍,同时刻意预估了一下修建渠道和水库需要的钱财,向户部伸手要钱。
“我苍国,还有多少军屯田?”杨沐忽然问道。
当初,在需要大力发展军队实力的时候,他直接废除了军屯这一制度,让士卒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作战训练中。
但是如今,伴随着地盘越来越大,军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小,实际上很多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