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不容轻侮(1/2)
利用官方力量在各地同时兴办学院的想法,似乎就这么被堵上了,那些世家官员说的很有道理啊,国库里没钱了,一切皆休啊。于是李承乾很自然的又看向了作为始作俑者的马周。
对此马周显然是早有准备,他当然想过那帮子世家官员可能拿出的理由,而且因为处在给事中这个位置上,大唐帝国的很多事情都逃不开他的眼睛,对于国库的情况他当然也有所了解,敌人用这个理由来反对,自然也在他的预料中了。
于是他很从容的拿出了一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方案,简单来说就是化缘呗。
他觉得大唐天下对于读书这事也是充满了向往的,肯定也有许多有识之士会积极的支持这件事。
所以咱们来个开门办学,面向社会募捐,靠大家的力量来筹措书院。
所有的书院全都由朝廷来负担自然会很沉重,可放到一州一县的所有民众,尤其是当地士绅们的身上,这事应该就简单多了,压力也要小得多啊。
为了表示对此事的支持,马周自己还痛快的表示会捐出一年的全部俸禄来。
虽然他的职位相当的显耀,但他从来不受贿,是出了名的刚直,所以这俸禄近乎是他所有的收入了。
也就是知道林森一定会支持他,总不至于让他吃不上饭吧,大不了继续去独一味蹭吃蹭喝也就是了,这才有这个底气。
当然也确实是因为他很看重这个事情,这份支持也是发自内心的。
其他的曾经表态支持书院的大臣们,少不了也都慷慨解囊,算是又一次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有了这些人做示范,其中还有许多真正的重臣,诸如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他们,可以说这件事已经展示了其可行性,所以李承乾很痛快的拍板决定,在大唐全境范围内都开始推行这件事情。
有了决议后,自然有各地的地方官员,去具体推行和落实这个事情。
到底能不能做好,就取决于那些父母官的手腕,还有他们和当地士绅之间的关系了。
当然了,这件事肯定不会这么简单的就结束的,马周还准备了后手呢。
毕竟可以算是李承乾主持下的,和世家的第一次对决,必须要取得这个开门红才成,要不然不仅要影响人们对马周的能力的看法,更有可能会降低李承乾的威信啊。
所以说对于这件事情,李承乾肯定是要持续关注的。
马周也和李承乾提前通过气了,让他对这事更有信心。而且这后招没有他的首肯也是没法用的,因为同样牵扯广泛。
命令一下达,各个地方官员自然就都忙活了起来。
他们当然也是各怀心思的,支持的觉得这事确实是造福一方的好事,同样也是一个展示他们的能力的好机会。
做得漂亮点,还能在李承乾这位太子爷那里,为自己赢得一个好印象,说不定等李承乾上台以后,就能得到进一步的重用呢。
反对这事的,倒是有不少都是出自世家大族,主要也是觉得这事有损他们家族的利益,也给他们的工作增添了许多的麻烦。
从当地士绅口袋里往外掏钱,哪有那么好掏的啊,这些精细人肯定不会办那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扔出一文钱,恨不能有十倍的收益,平白无故的这些人又怎么会掏钱替朝廷办事呢,压根看不到好处在哪。
他们去干这种化缘的事情,还不是搭上自己的面子和人情,实在是忒不划算了。
因此干起这活来,就有点阴奉阳违的意思,纯粹是出工不出力啊。
之前曾经来过林家调查那个消失的混子的长安县令显然就是属于前者,因为他这一次很是积极的找到了林森这边,东拉西扯了半天,就是为了从林森这里拉到足够的捐助的。
对这事林森早就心知肚明了,哪有不配合的道理,装作很大方的捐了一年俸禄出来。
有了林森这边的先例,也算是打开了突破口,这长安县令再去其他勋贵那里劝说的时候,这说话的力度肯定会大上不少啊,拿林森来说事就是了。
林森也是从其他几家相熟的勋贵那里知道的,除了笑骂几句以外,林森总不能为此再把那长安县令怎么着吧。
而且由此林森也算是见识了一下自己如今的影响力,大概是因为他带头捐了,其他相熟的勋贵那,边可是一个不落的全都表示了支持。
而另一边万年县的情况,可以说是大相径庭啊,世家官员们的庄子大都集中在那边,和林森他们这边有点个文武之间泾渭分明的意思,或者说有点不屑于和他们为伍吧。
本来对这事就有点耿耿于怀,又有看李承乾笑话的意思,能积极的响应就怪了。
私底下肯定也没少使绊子了,鼓动下其他人,给自己手下的那些地盘示意下都是少不了的。
要不是顾虑到他们现在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了,也担心李世民回来再跟他们玩一下狠的,做事就不会是现在这么温和了。
在万年县令上门时,他们像是约定好了一样,每家子只是拿出了五贯铜钱而已,是真真的用绳子串好的一串串的铜钱哦。
这五千枚摞到一起那重量可是不轻,就这么让人家万年县令自个扛回去,可以说跟当面羞辱他也是没差了,这是摆明了拿他当个乞丐打发呢。
就算不看这颇具侮辱性的现钱,只拿出五贯来本身,就将他们的轻视和不屑表露的很清楚了。
堂堂世家大族拿出五贯钱来,怕是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